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00期 2014/03/01 出刊/ 半月刊

 

 

族群、宗教與歷史記憶:探討白沙屯媽祖信仰的閩客差異與認同問題

執行期間: 95 08 01 日至96 07 31

執行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呂玫鍰

計畫參與人員: 此計畫無參與人員:無

96 10 28

檔案下載請點此處

一、前言:

    白沙屯媽祖信仰主要是以閩南人為主的活動,儘管其傳統祭祀圈內以及附近地區的客家人也參與祭祀,客家族群從來不是媽祖廟或相關活動的主事者。有鑒於此,本研究著重於了解此地客家族群的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究竟與閩南族群有何差異? 尤其對於地方上共同的媽祖信仰是否存在閩客族群間的詮釋差異?而媽祖進香作為地方的宗教傳統,在閩客共同的參與下是否有助於形成共同的地方認同與記憶?

 

    雖然白沙屯的主要語言是帶有白沙屯腔的閩南語(參考駱嘉鵬2000),在媽祖信仰的重要活動中,在地的與附近的客家人仍有參與。基於此,筆者以為即使在媽祖信仰的活動中閩客的族群比例相差懸殊,但仍可以探討此區少數的客家人,究竟在媽祖信仰的實踐上與閩南人有何差異。依據筆者的田野研究經驗,此地一般客家人能說一口流利的閩南語(儘管沒有白沙屯腔),往往不容易察覺他們的客家身分。在進香期間筆者曾經遇到女性香燈腳們以客語交談,當我表明想與他們訪談時,他大多不願意,除了害羞的理由外,也有隱藏其客家身分的考慮。

筆者在白沙屯的「南庄」內島里與「北庄」南坑聚落進行田野調查時,當地的閩南人都說客家人很少、甚至是沒有,事實上經過家戶訪談的過濾,出現比原先印象更多的客籍人口;而一般人以為是閩南人的住家,詢問之後其實是已經不會說客語的福佬客。可見此區的客家人面對強勢的福佬人往往採取隱形的策略,甚至已經變成了福佬人。

    這麼看來,本研究的對象呈現閩客人群懸殊的比例,在此限制之下,筆者儘量以所能訪查到的二十幾戶客家人,進一步去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並以此來看客家住戶與閩南住戶在宗教與地方認同及記憶上的差別。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宗教與族群的關聯,特別是透過媽祖進香的儀式活動與歷史記憶,探討同處一地的閩客族群在白沙屯媽祖信仰的儀式實踐與認知詮釋上究竟有無差異的問題,是否具有不同方言群的信仰文化表現。此外,筆者想瞭解共享的媽祖進香是否有助於調和閩客之間的族群關係,是否有助於建構共同的地域認同,還是加深族群差異與各自的族群認同。

資料來源:http://web1.nsc.gov.tw/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