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98期 2014/02/01 出刊/ 半月刊

 

 

訪談洛杉磯客家社團之心得-談海外客家社團發展之困境

【文/吳欣眉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研二生)

 

    2013年二月年節之際,利用中美洲旅遊回程之便,於美國加州華人聚集的大城市-「洛杉磯」停留了一個多星期。因當初本來選定的論文方向為「海外客家社團」,雖然在這之後經過種種考慮,已改變論文題目,但這次的密集訪談讓我對洛杉磯的客家社團有初步的認識。


   
其中,主要訪談兩個社團:「美國加州客家聯合會」、「客家基金會」,在這期間非常感謝羅煥瑜(美國加州客家聯合會會長)、姜良竺(南加旅美客屬崇正會會長)、涂增銘(客家園藝盆景學會會長)、吳克凡(客家基金會董事)、簡林美枝(前南加州台灣客家會會長)、張曉穎(美國客屬商會會長)Tom (美國加州客家聯合會會員)、邱啟宜(美國加州客家聯合會榮譽會長)、姜陳玉嬌(客家婦女會會長)等客家鄉親們的全力協助!


   
以下針對當初的訪談內容,整理出「海外客家社團發展之困境」,期盼這些困境與現況能給予海內外客家社團一些建議與提醒。主要困境有以下五點:

    (1) 臺灣當局政府的漠視

    洛杉磯客家社團的所有活動籌備,基本上都是靠各個社團的組織與自立自強,客家委員會或者僑務委員會真正能給予的及時協助並不多。但在重要時刻或需要客家鄉親時,卻又希望這些客家社團能動員、能參與、能有表現,有一種「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感覺。

    (2) 藍綠政治角力的壁壘分明

    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的藍綠政治問題,不僅在臺灣會影響客家政策的推行,也在洛杉磯僑界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在觀察洛杉磯的兩大客家社團下,發現這兩大客家社團成員基本上是以「政治顏色」來大致區分的,而在僑界舉辦活動時,雖會彼此互相邀請,但參與成員多半仍是自己的社團。這樣在資源與人員分散上,對於舉辦活動或交流感情,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阻隔。

    (3) 空間距離的阻礙

    據維基百科描述:「洛杉磯英語City of Los Angeles縮寫L.A.。另譯羅省羅安琪。亦有簡稱洛城。)是一座位於美國西岸加州南部的城市,按照人口排名,洛杉磯是加州的第一大城(擁有超過400萬人口),也是美國的第二大城,僅次於紐約市。它的面積為469.1平方英里(1214.9平方公里)。洛杉磯-長堤-聖安娜都會區擁有1300萬人口。大洛杉磯地區所涵蓋的範圍更大,包括5個郡,大約1800萬人口。」
   
由此可知,大洛杉磯地區的面積跟人口都相當龐大,一個社團運作一定仰賴成員間彼此面對面的互動,整個洛杉磯地區動輒開車三個小時,就連華人聚集的區域彼此間也需要一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因此在會議討論或舉辦活動時會比臺灣客家社團有著更大的不便。

    (4) 隱性的客家鄉親

    早期1970年代在洛杉磯會有客家社團的組成,主要是人數稀少的留學生們一解思鄉之情、與鄉親間彼此的感情依靠與慰藉而用。但時至今日,前往洛杉磯定居的客家鄉親們,大部分已經在當地有一些人際網絡,而「客家族群」這層關係似乎就沒有這麼強烈的凝聚力量。慢慢地,如果不主動提及本身的身分與語言,其實週遭的人並不知道這個族群身分。這對客家社團要召募新成員、活絡組織又是一件困難的事。   

    (5) 青少年文化延續的斷層

    這樣的問題同樣也出現在臺灣的客家青年身上與客家社團上,越來越少年輕人接觸客家文化,同樣地,現在活躍於洛杉磯客家社團當中的成員,多為第一代與第二代從臺灣移民出去的人,對於客家文化有比較深刻的感情,會想要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但成員的孩子們多在美國出生、美國長大,甚至母語就是美語,連中文的程度都需要加強,更遑論要求這些ABC(American-Born Chinese)的孩子們能學習到客家語言與文化,進而積極參與客家社團。而社團當中就只能一直依賴中、老年人繼續支持,而難以招募新血。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