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96期 2014/01/01 出刊/ 半月刊

 

 

活化客家宗祠家廟 傳揚客家生活故事

【文轉載自客家委員會】

 

      由客家委員會審核補助、新竹縣文化局規劃執行的「新埔宗祠博物館聯營計畫」今(21)日在新埔潘屋舉行聯合成果展暨潘屋家族史發表會,客委會主任委員黃玉振、新竹縣文化局局長蔡榮光、新埔鎮鎮長賴江海、新竹縣議員林保祿,新埔義民廟董事長徐德馨、新屋潘屋注生嘗會管理人潘鵬仁等共同為這項活動揭開序幕。黃主委強調,客家傳統建築經過整修保存後,必須予以活化營運利用,讓大眾更能親近客家文化。

 

      舊稱「吧哩國」的新竹縣新埔鎮是客家人口密度極高的鄉鎮,鎮內家廟、宗祠密度居全臺之冠,這裡的宗祠建築時間橫跨18501930年代,不論是建築格局或材料、工法、技術,都保留了清代中葉到日據時代的多樣建築風貌。走過新埔鎮中心的成功街、中正路及和平路之間,即可欣賞到極富客家特色的林氏、范氏、張氏、陳氏、劉氏、朱氏等家族的家廟、宗祠。來到新埔造訪的遊客們,除了可以嘗到道地的粄條、柿餅等客家特色美食,更可以就近在街角的家廟、宗祠,體驗客家人文生活的氣氛。

 

      黃主委在致詞時表示,新埔鎮擁有全臺灣密度最高的客家家廟與宗祠,他自97年上任至今,便持續補助推動相關建築、文化與傳統的保存,過程中雖然遭遇傳統建築工法失傳等問題,但只要有耐心逐一克服相關問題,大家慢慢就會看到成果。新埔鎮的各個姓氏宗祠,各自代表了一個故事,例如新埔潘屋的螃蟹洗衫窟,就再現了早期客庄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一個個故事串聯起來就是客家珍貴的寶典。而新埔七大家族彼此合作,更代表了客家人的團結與福氣。隨著新埔街廓上各個家廟與宗祠的硬體整修工作漸漸完成,未來更要朝向活化營運的方式利用,讓更多的後生年輕人能夠藉此了解自身的傳統,也讓大眾親近客家的文化。

 

      對於客委會持續協助新埔鎮推動宗祠、家廟整修,以及營造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空間,新埔鎮鎮長賴江海特別向馬總統、客委會及黃主委表達感謝之意,他也期待新埔家廟與宗祠的串聯,除了可以讓客家旅居外地的遊子返鄉尋根,更可讓社會大眾認識客家庶民生活文化。新竹縣議員林保祿指出,宗祠是新埔之寶,更是活化新埔的關鍵,隨著宗祠博物館聯營運作的成果慢慢展現,未來新埔的街廓將是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最具特色的客家聚落。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集合宗祠家廟所有權人、文史工作者、居民等多方意見及需求,規畫一系列「新埔宗祠博物館聯營策動計畫」,並獲得客委會的經費補助。系列計畫包括了「陳氏宗祠修復工程」、「林氏家廟修復工程」、「張氏家廟修復設計」、「劉家祠展示規劃設計」、「駐地工作站」、「客家聚落空間營造」、「潘宅調查研究」、「吳濁流故居修復及再利用規劃」等,除了保存完整的傳統客家聚落樣貌,也期待能整合當地宗祠家廟文化與共同資源,串聯新埔一帶家廟宗祠,結合在地產業特色,打造城鄉新風貌。

 

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

張貼日期:2013-12-23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