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96期 2014/01/01 出刊/ 半月刊

 

 

米香四溢 -

【文/羅佳伶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研一生)

 

    市場的美食一直是我的最愛,在客家傳統市場中這麼多小攤販叫賣著,其中總有一樣吸引著我的目光,它色彩繽紛、圓潤飽滿再加上油亮的外皮,沒錯!它就是菜包粄,小時候,家裡請人來耕種,阿公總會一大早去市場準備好菜包和米苔目準備請幫忙的耕種人。粄,對客家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然而客家美食百百種,流傳自百年的客家美味菜餚讓每個熱愛美食的饕客回味再三。但是其實最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粿」了,所謂的「粿」客家叫做「粄仔」,大多以米所製成,在早期客家每個家庭的婦女都有蒸的好吃的「粄仔」的好手藝。「粄仔」裡面所包的餡料不同而有不同的變化,像一般的粄仔,其實只是白白一個上面加上特別調製的蒜蓉醬油,這種平凡的美味讓人回味無窮。除此之外,因為客家的粄常常會以各種方式呈現,像是菜包我們也稱作是粄,為了符合大眾消費者的要求,菜包開始變的色彩多變,有艾草菜包、番薯菜包還有紫色的紅番薯菜包,各式各樣的菜包色彩繽紛,讓人口水直流。

 

    在過年過節中,粄自然也是客家人在節慶中重要的角色,像是過年時我們常常會有蒸甜粄和發粄,如果發糕蒸的好,家裡會很興旺,還有年糕也象徵著「吃甜甜過好年」的意象,這種粄也便會出很多樣式,像是肉粄最屬特別,粄加上肉炊製成由而不膩的好滋味,這種粄的吃法可以稍微煎過會更加美味。

 

    既然提到粄怎能忘記大家最熟悉的「麻吉」呢?「麻吉」就是客家人說的粢粑,這個跟麻糬很像,但是最不同的地方是客家粢粑是沒有內餡的,最簡單的粢粑就是把它沾上花生粉即可食用。其實還有另一種吃法,就是把熱熱的黑糖水澆淋在粢粑上,之後在撒上花生粉,它有個很可愛的別稱「牛汶水」,就像是牛在水裡玩一般,因此有此暱稱。現在更是觀光景點很熱賣的一項點心呢!

 

    客家人是吃米長大的族群,三餐無米則稱不上「食飯」,所以客家人就把米的純粹香氣和味道化成一道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粄料理,從阿公阿婆那一代,甚至更早,流傳到現在,而我們更佳的珍惜每一粒米帶給我們的感動。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