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94期 2013/12/01 出刊/ 半月刊

 

 

「肩膀戲傳承中心」竭力推廣傳承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吳詩禹 賴冠諭 綜合】

 

過去幾天,我們為您詳細介紹,沙縣肩膀戲的奇巧藝術,其實像這樣以小孩扮演戲角的傳藝形式,在台灣早期廟會中也時常可以看見,研究傳統戲曲的學者也表示,從某種角度來看,沙縣肩膀戲和客家撮把戲,有其相似之處,為了積極推廣傳承肩膀戲,沙縣在去年成立了「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透過專責單位的努力,讓人看到肩膀戲的一線生機,但反觀客家傳藝撮把戲的傳承,反倒讓老藝人憂心了起來。

 

每年農曆323日媽祖誕辰,北港朝天宮總會舉辦,花燈藝閣遊街活動,小朋友扮仙,坐在花車上撒平安糖,而這樣的藝閣陣頭,早期都是靠人力扛著走,這種方式跟沙縣肩膀戲有幾分相似。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教授 鄭榮興:「台灣以前也有這樣的東西,就是說扛人,小朋友()在上面,打扮成戲演員的情形,也有八仙什麼這些情形都有,不過這種場合比較多會在廟會。」

 

加入傳統折子的肩膀戲,不僅戲分大為提高,也極具可看性,學者認為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客家撮把戲應可與之相提並論。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教授 鄭榮興:「也就等於說,像我們台灣說的百戲雜技,客語所說的『撮把戲』,其中的一個部門,也可以這樣說,但他是屬於一個小節,他(肩膀戲)若是已經有演戲的話,可以說是一個戲了。」

 

台灣早期有一群人,就像沙縣肩膀戲班一樣,靠著雜藝維生,傳統三腳採茶戲,桃花過渡裡的撐船哥,不但說唱俱佳,還不時融入,生活經驗及客家俚語,即興創作台詞,逗得觀眾笑開懷。

 

國寶級撮把戲大師 林炳煥(三叔公):「我開始撮把戲,反正有人演京劇,也有廣東劇各種戲,給我看過我就學會了,打鼓之類的,給我看過我就會了,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表演。」

 

年邁的三叔公以熟練身段,詮釋著最擅長的說唱藝術,演出超過一甲子的他,最憂心的就是,這項傳統技藝將逐漸式微。

 

國寶級撮把戲大師 林炳煥:「這應該就是要從,學校單位、學術單位,去推廣、去做教學,這應該要這樣做才會有高水準,我們客家的文化才會提升,所以我現在,我認為我明年以後我要退休了,我什麼都不要傳了。」

 

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主任 郭煊強:「在今年的文化體制改革之後,就把我們肩膀戲傳承,做一項傳承保護,我們這個肩膀戲傳承中心,主要就是在它原來的這個基礎上,我們介入之後,任務是要來更加積極的進行包裝,進行添加新的東西,也就是緊跟時代與時俱進。」

 

同樣和撮把戲,面臨瀕危絕境的肩膀戲,如今已有「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負責推廣傳承,為其保留一線生機。

 

事實上台灣民間傳統藝術,現在也可透過縣市政府提出,有機會登錄為傳統藝術,像是高雄市美濃區的「楊秀衡撮把戲團」,就已在去年成功登錄。

 

文化資產局傳統藝術組組長 吳華宗:「只要登錄為文化資產,那文化部一定會有資源協助它,我們的是做傳承而不是做推廣,就是他要去做有傳承的作用,這是我們文化部,比較堅持的地方,而不是一筆錢給他去演出,所以大陸的方式,我們也可以借鏡,但是我們台灣,目前以這種小而美的方式,就是目前能做得到的先推動,未來那種方式不是不可能,只要哪天成熟了時機到了,應該是可以做得到。」

 

因為信仰,讓迎神廟會中的民俗陣頭藝閣一年比一年盛大,因為經常受邀,在地方大小活動中表演,拉近了肩膀戲與民眾的距離,然而隨著耍雜技,賣藝表演空間不斷限縮,同屬無形文化資產的撮把戲則面臨嚴峻的考驗,政府單位的扶助固然重要,但是更該思考的是,如何多方提供表演舞台與演出機會,透過觸角的延伸,貼近民眾生活,喚醒觀眾對表演藝術的熱愛與重視,才有機會讓民間藝術延續下去。  (2013-11-25)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