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94期 2013/12/01 出刊/ 半月刊

 

 

以謝霜天〈磨〉看客家粄食文化

【文/邱宜軒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碩士班研二生)

 

       謝霜天〈磨〉以轉動的磨石抽像地象徵著時間的推移,追回童年的記憶。而她對磨石的記憶是每到年節或農忙時,磨石開始從早到晚不停地轉動的時候,家人親友們聚在一起,一邊磨粄一邊聊起天氣、農事、家務、以及鄰閭、親有的生老病死,或者老古紀人流傳下來的故事。現代人磨粄都以電磨來將米磨成漿,不需要太多的人手,過程也較簡單,但是早期客家人做粄食,都必須先以全手動的磨石將米磨成米漿,才能繼續接下來製粄的動作。磨石的樣子和使用方法就像文中所提:

 

      ……上下兩塊鑿平的圓石,一圈石糟,加上一副木製的長架而已。……人手到齊,木架按妥,磨石便開始了繁忙的工作。隨著它的轉動,一粒粒的米在它沉重身軀下碾碎,連同清水化作乳白的糜漿,從兩磨之間忽濃忽淡地滲溢下來,流進凹槽,注入桶中撐開的布袋裏。……母親守在磨石左側,手中的木柄杓子總是先舀了米,全神貫注,等待倒入的最佳時機。大嫂和姪女的姿勢幾乎是完全一致的,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四隻手勻勻分佈在橫槓上,緊密地控制著木架的推、拉與轉彎,身體也跟著一前一後擺動不已。」

 

       客家常見的粄食有菜包粄、艾粄、粢粑、甜粄、發粄、粄圓等種類非常多樣,這些粄食通常都與過年過節及婚喪喜慶有關,像是婚喪喜慶時都可以看到粢粑和粄圓、清明節時做艾粄、過年時節的甜粄、發粄和拜拜用的紅粄,這些都是以米為主要原料製作成的食物,這些食物和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就像文中所述:

 

       …..任何一個節慶都少不了這段序曲,──我從不敢想像,一個沒有甜糕的年是怎樣的年?沒有艾糕的清明節是怎樣的清明節?.....在我那個年紀裏,偶一回思,好像一個年節接一個年節,都給磨粄的曲調貫串起來,中間不曾停過似的。」

 

      「…..粄不會磨,席面辦不出來,怎麼過年節唷!農家人總少不了這些頭路的。」

 

       雖然傳統的磨石已經被自動的電磨給取代,少了親友集聚磨粄的畫面,但各類粄食依然常見在客家地區,可見粄食對於節慶的重要性和粄食對於客家人的重要性是多麼地密不可分。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