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90期 2013/10/01 出刊/ 半月刊

 

 

2013客家青年領袖夏令營 參加心得

【文/謝名恒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研一生)

 

    很榮幸有機會獲得本次活動的相關資訊,由於目前即將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就讀,學生從大學時期開始對於客家事務都有一定程度的關心與了解,進而透過人類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等相關領域的知識理論與技巧基礎,進一步了解到台灣社會中多元文化的複雜關係,對於族群的尊重與理解能力有著深化的培養,同時反思著具有客家身分的我,對於客家族群的認同(Identity)與感知為何?到底甚麼是客家文化、青年領袖,然而兩者之間的關係與我的影響是如何?

 

    這一路來不斷迴盪於內心間的疑問焦慮,反覆敲擊著好強且求知的情緒,透過不斷的摸索與踏尋、接觸與關注各地區有關「客家」文化之活動,凡舉學術研討會、文化體驗營、座談說明會、觀光節慶日,透過親身體驗達到參與式觀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並且同時提高自身對於客家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心。同時身為此領域的學生,定期爬梳相關的客家研究、社會學、人類學專業之書籍與文章,理解客家文化之脈絡,了解客家源流與移墾,並且保持書寫讀後心得之習慣,無論是國內外、各大專院學校的學術期刊、會議論文都加以吸收,加強學生從事學術研究上所不足之專業知識。而本次客家委員會舉辦的2013客家青年領袖夏令營,更是激起學生的認同與支持,因此積極且踴躍的參與了本次活動,期許能在本次營隊中有大幅度且多面相的收穫與學習。

 

    學生對於本活動的想像定位於拓展視野與人脈、產業機構之參訪與學員間的多元交流。然而在為期七天的2013客家青年領袖夏令營的活動尾聲中,著手撰寫心得報告的同時,其中最令我感到相當可惜的是,本次活動時段與車程路線的時間規劃上相當緊湊,使得在舟車勞頓之餘,依然要打起精神且專注的參與課程,確實有點吃緊甚至力不從心,然而學員們必須在休息時間上做大量的犧牲,方能與共同奮鬥的組員們完成分析討論、報告撰寫;甚至在課後與講師、學員之間的意見交流、心得分享的時間被壓縮的所剩無幾。

 

    對於論壇、專題與培訓的整體收穫與吸收理解,有著更深層的反思且具多面向的理解角度,無論在大師講座的經驗分享上所吸收前輩的諄諄教誨;或是客家專題課程中豐富紮實的參訪與介紹;最重要的是領袖特質的培訓,是令我出乎意料的收穫滿載,透過如此專業的課程,我們可以感受到客委會的用心與誠意,對於後生的期待與展望,因此整體來說是過度的灌輸,實在少了時間做消化吸收。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由於本次活動為第一次舉辦,我們學員們開創了先例與創造出模範,相信在客家委員會的積極之推動與用心的運作下,在日後有著如此豐富有趣的相關活動,能有的明顯的改善與變革,其中必然存在著許多學習成長的機會,令學生們都能有著更「深客」的期待,無論是深入客家鄉鎮的探訪、亦或是深化客家研究的理論,相信只要抱持著一股「身為客家人,該做客家事」的使命感便可以提升學生對於客家文化的敏感度與認知力,使得學生所從事的研究計畫都可相輔相成,期盼透過本次的學習課程之後,依然帶著本活動的理念與回饋,更進一步的在專業領域上有所發揮和實踐,相信未來能在客家的相關領域上盡一份客家心力。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