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90期 2013/10/01 出刊/ 半月刊

 

 

十大傑出農村青年的客家人劉興賢

【文/許宏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碩士班研三生)

 

  劉興賢先生曾任2屆里長,得到「中華民國十大傑出農村青年」的榮譽,熱衷客家先祖歷史探詢,多次回到原鄉饒平研究,原籍在廣東省饒平縣元歌都。

 

劉興賢先生(許宏勛攝於2013921日)

 

  劉先生於民國56年到60年在中興大學農學院就讀,農業相關的工作是他的老本行,民國65年回家鄉養雞、養豬、養魚、耕田,從事農漁牧業綜合經營的業務,68年開始從事水稻疫苗還有合作農場的工作,當時他提出一種創新的思維,開展代耕業務,幫助農民來耕作,因為當時台灣已經開始出現農村人口外移到都市的情況,很多的農戶沒有足夠人力來從事農作,所以他們的代耕業務受到很大的歡迎,報紙和電視也經常的報導他們。接著桃園縣各地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許多代耕的工作者。民國 73年,政府授予他「中華民國十大傑出農村青年」的榮譽,合作農場和其他幾個組織也都請他擔任理事長的職務。

 

  民國68年開始作客家的研究,對族譜的探討、祖先的來源、祖先來台之後的發展等等很有興趣。但是在台灣的族譜找到東西有限,僅僅找到像是凹下之類等等的名詞,但是一開始不知道凹下是什麼意思,幾年後回到大陸去才找到這個地名,在饒平縣上饒鎮旁邊,凹下就是客家話的山陰下。

 

  民國76年政府開放回大陸探親旅遊,劉興賢先生在民國78年十月份就回到廣東省饒平縣原鄉作客家研究;剛剛去大陸探親的時候,大陸那邊的人都在騙他們,說這裡是他們的祖先,那裡也是他們祖先,後來發現都不是。民國9312月,廣東省廣東市教育廳長劉耀東來到台灣觀察立法委員選舉,他當時從菲律賓過來,以過境台灣的方式到高雄,這是他們之間聯繫的開始。有次他打電話到大陸問劉耀東:「廣東省饒平縣有沒有一個地方叫做凹下」?就是這麼巧,劉耀東說他就住在凹下,所以劉興賢先生就找到他們族譜上記載的原鄉(凹下)所在。945月,他組成一個訪問團,有50幾個人,一起去訪問原鄉饒平,當時饒平縣民政局的局長接待他們,局長說從來沒有這麼多的鄉親一起回去。在這時找到來台祖的父親的墳墓,還有來台祖的祖父、祖母的墳墓,上面記載是清朝乾隆以及嘉慶年間所立的,因為墳墓的位置在一個山崖下,所以沒有被紅衛兵挖掉。之後他們請當地人繼續找來台祖的母親鄭氏媽的墳墓,結果在民國96年就找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劉姓宗祠被紅衛兵全部破壞,民國99年,當地鄉親就倡議要重建劉姓宗祠。

 

  劉興賢先生對農業和地方事務都很熱心,對客家和先祖的追尋也不遺餘力,他的研究成果彌補了客家人在遷台轉移過程中的許多歷史空白。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