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89期 2013/09/15 出刊/ 半月刊

 

 

新楊平社區大學課程規劃

【文╱許宏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三生)

【口述╱唐春榮 (新楊平社區大學校長)

 

    新楊平社區大學和其他的社區大學最大的不同在於辦學的高度,社區大學的成立是要解放知識、改造社會;改造社會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所謂的公民社會,公民社會的理想才是社大積極要做的,我對公民社會的想法是:藉由集會結社的方法來達成,要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公民社會不是個人行為,公民社會是團體的行為,個人運用公共組織來參與社區活動,形成議題,關心影響社區,這才是公民社會的想法。

 

    我們培育志工的想法也是一樣,志工要經過志願服務法的受訓,如果沒有受訓而參與服務那只是義工,沒有公民社會的概念,我們培養成立志工組織,用志工團體運作來善盡公民社會的責任,我們以這種概念來執行理想。新楊平社區大學這幾年成立六個合法立案的人民團體,用這樣的人民團體去參與社區的公民事務,比如說客家三腳採茶戲的推動,我們就成立桃園縣客家演藝推廣協會,由我們的老師和學生組成,可以說全部都是社大的人員組成,最主要的精神領袖就是我們的國寶賴碧霞老師。還有像是周金水老師,傳承客家民俗和禮儀,成立客家禮俗推廣協會。影像的部分成立影像教育協會。我們的做法是正式立案成立組織,由老師帶領學生去關心社區參與社區活動,我們的認知是:社大的資源有限,如果說學員都要社大存在他們才能發展,那萬一社大不在時該如何呢?所以我們的想法是不要讓學員們完全倚賴社大,讓他們能逐步自立,培養學員有思考、批判、參與社區的能力,能夠透過社團把理想和想法傳承推展,因此社大有非常多的社團,像是吳家勳校長的觀光文化導覽協會,所有的活動幾乎都是我們重點支持,所有的講師費幾乎都是社大來支付,我們用這種方式鼓勵老師和學生成立許多的團體,他們的理事長帶領他們去推動理想。我常常告訴他們,社大的手不會伸進去干涉,大家可以獨立運作,社大就是擔任整合的平台角色,在這個平台裡面,有很多很多的社團,大家針對不同的議題來發展,分工合作全面來展開,自然客家文化就可以保存發展傳承,我們要追求的公民社會也因為這麼多的團體共同來推展而得以成立,公民社會才有可能實現。如果不是這樣,因為害怕資源流失而將所有的東西抓在手上,不可能會有發展,這就是新楊平社區大學和其他社區大學最大的不同,這是高度問題、主事者的格局問題,我常常跟幹部們說,手抓得越緊就越沒有東西,手放得越開東西就越多。

 

    另外,新楊平社區大學在研究發展方面也費了很多心力,我們位在桃園南區比較偏遠的地區,屬於偏鄉,因此,為了弭補城鄉的差異性,我們錄製了很多數位教材,每年至少製作10門以上的數位教材,讓老師們把他們的教材數位化,放在網站上,讓大家自由訂閱,不用版權,讓偏鄉地區的民眾想學習的時候可以在網路上做簡單的學習,或是課後的複習也可以使用。

 

第二個我們有實體書的出版,每年大約出版四本左右,我們出版書一般都會去做正式的登記,會有ISBN,會在國家圖書館登記,我們想法是社大要突破以往的窠臼,以往的口號是解放知識、改造社會,我們認為現在應該是生產知識、創造知識,因為現在知識爆炸,根本就不需要解放,應該要把所學到及創造的知識,經由書籍的出版,分享給社會上更多的人,有些做研究的人他們需要找在地的資料,也可以透過國家圖書館去搜尋,找到我們的資料,繼續做深入探討。

我們和鄉鎮市公所保持合作的關係,鄉鎮市公所要推動活動,可能欠缺人力,我們承辦了大量的平鎮市公所活動。由桃園縣政府提供經費作補助,讓我們推展計畫,,我們都把這些當作社會資源,但是我一直認為這些只是部分的社會資源,最大的社會資源還是在人才的培育,社區大學有社區的元素,也有大學的專業,我們認為社大不是以辦理活動為主軸,「人才培育、生產知識、創造知識、紮根地方」,這才是我們的重點,我們的根本是在這裡,其他的計畫也不能說沒有,但不是重點,我們不能一天到晚辦活動,要不然校務該怎麼辦?活動辦理的目的:第一是協助社大行銷,第二是讓社大的老師學員能夠有實踐發揮的舞台,所以我們對活動並不是很積極的去爭取,但是如果有機會,也會全力以赴配合公部門的要求去執行。

 

    新楊平社區大學在課程上共規劃了五個學程,其中的一個學程就是關於客家方面,客家學程再分為四個學群,總共規劃約40個學分20門課,學員只要上過其中20學分10門課就可以取得學程的證明,當然社區大學與體制內學校不同,不能有太多的學術化,我們簡單的將客家學程分為四個部份:政治經濟、文學民俗、語言文化、音樂藝術。新楊平社區大學成立到現在第七年,40個學分20門課的課程幾乎全部都成功的開完,新楊平社區大學長期在幾個社區都會邀請幾個老師蹲點服務,在該社區開課培養人才,參與社區活動,比如說新屋鄉我們重點發展後庄社區及埔頂社區,我們在後庄社區開設農村再生及客家八音的課程,我們在當地開課,培育當地人才,讓當地人才參與當地的活動,上課地點就在當地社區,請老師過去,由社大提供老師的資源,每個鄉鎮我們想辦法找一兩個社區重點來發展。

 

    新楊平社區大學的另外一個經營方式,是藉由辦理大型的開學典禮和結業典禮來凝聚人氣、宣傳和行銷社大,所有的開學典禮和結業典禮我們是帶著學員到各個社區去辦理,讓學員認識社區,新楊平社區大學在3個鄉鎮市有4個分校,開學典禮和結業典禮是輪流來辦理,我們到每個鄉鎮市舉辦活動就邀請當地的社區民眾來參與。

 

 

    楊梅市是長條狀,最北是埔心,最南是富岡,區域不集中,我們設兩個辦公室,埔心和富岡共同設一個分校辦公室來專責服務,另外楊梅市中心設一個校本部,楊梅校本部每週開課的數量很大。

 

    新楊平社區大學還有一個做得不錯的工作,因為我們認識社區,所以這幾年在製作一個綠色生活地圖,綠色生活地圖結合荒野保護協會的師資,培養我們在地的老師,做資源的盤點,認識在地社區資源,再透過國畫班的老師,在勘查過社區的景象之後,用繪畫來呈現,最後做成一個社區的綠色地圖,我們做了平鎮市、新屋鄉和楊梅市的綠色地圖,去年做了伯公岡,今年做的是老街溪生活流域,由單獨一個鄉鎮市做起,現在變成一個流域,串連不同鄉鎮市,當初規劃的想法是用綠色生活地圖帶領民眾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區,也透過這份地圖來行銷推廣自己社區的特色,這是我們這幾年很有系統在執行的一個工作。

 

    桃園縣政府希望各社區大學能夠聚焦在各自的特色來發展,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大家各自提出發展的特色,新楊平社區大學在地特色就是客家和農業,因為大部分的客家庄,農業都是他們經濟的主要來源,所以在台灣客家和農業是有密切關係的,五大學程中有一個學程就是農業的學程,新楊平社區大學能夠把客家文化推廣的有系統且有成績,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老師們和學生們的支持是很大的關鍵,比如說客家類很多想法的諮詢,還有很多的演講,學術論文的發表,研習活動,新楊平社區大學都會跟中央大學有很大的結合,所以師資人才比較沒有問題,而培育的人才也比較有實踐發揮的舞台,培養人才需要很長久時間,我們跟別人不同,我們的區域範圍內都是客家地區,培養出來的學員有很多發揮的空間。我們也培養薪傳師拿到執照之後,負責作教學工作,到幼稚園、國中小學擔任客語資源老師,我們在南桃園紮根很深,國小、幼稚園的客家老師由社大培育出來人數非常多,我們在平鎮市這邊有客語教學實務班,針對有拿到薪傳執照卻不知道如何教學的人作訓練,教他們怎麼樣去作教學,這樣子慢慢的累積下來,學生能互相作經驗分享和交流,人才有舞台發揮,就會形成一個人才的良性循環,形成一個管道,新楊平社區大學在平鎮市開的客家課程比其他地方的社區大學更容易開班。教學,這樣子慢慢的累積下來,學生能互相作經驗分享和交流,人才有舞台發揮,就會形成一個人才的良性循環,形成一個管道,新楊平社區大學在平鎮市開的客家課程比其他地方的社區大學更容易開班。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