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89期 2013/09/15 出刊/ 半月刊

 

 

八德社區大學校長劉耀鴻先生專訪

【文╱許宏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三生)

 

  八德社區大學負責的是大溪鎮、龍潭鄉和八德市。龍潭客家人很多;除龍潭之外,在八德的霄裡也是大宗的客家族群,八德其他地方客家人很少;在大溪的南興那一帶也有部分是客家人,大溪其他地方客家人很少,我們這邊三個地方客家族群分佈大概是如此。

 

八德社區大學校長 劉耀鴻先生(許宏勛攝於2013911日)

 

  我以八德社區大學校長的角度來看如何推廣客家語言與文化,以客語推廣來說,在客家庄並不容易,因為很多人都說他會說客語,所以他們不會來上客語課,我想我們可以換些方式來操作,不必強調是來上客語,我們用辦活動的方式吸引學員參加,在活動的過程中來推廣客語,引導學員來說客語,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來推廣客語,而不是照著客語教材來上課,這是針對成人推廣客語的角度來看,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有客語的基礎,我們可以用生活化的方式來做推廣,或者是說用遊戲的方式來帶領學員,用不同的方式來詮釋我們自己的母語,因為要單純的開客語課程難度頗高。

 

  另外一方面,母語教育還是要扎根才行,要不然小朋友漸漸長大,不但不會說客語,可能還完全聽不懂客語,對客家的向心力和身為客家人的感情會慢慢的淡薄,像我周圍的一些客家小孩,幼年時候能夠說客語,長大到高中大學之後,連聽懂客語都有問題,如果不能夠做客語的扎根,以後客家話在市場上不只是會慢慢地流失,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就會完全的消失。

 

  客家文化事實上是很多元的,從生活上吃的、穿的、用的各種物品和行為,都需要我們去作傳承和推廣,現在很多老一輩的客家人有很多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比如說米食的推廣,但事實上很多產品是難以分辨出是不是客家人的產品,有很多東西現在都被同化,我們是否可以在客家米食做出些區分?其實外觀或許很相像,但是材料和精神還是可以做出些不同之處,我們設法創造一些客家的元素放進我們的客家米食,這樣子我們的年輕人也比較願意去傳承,因為可以帶來一些經濟效益,可以帶來一些動機,年輕人回來從事客家產業,至少還能圖個溫飽,而不僅僅是做義工,年輕人還是需要顧及到生活的需要,年輕人願意進來傳承,接著就可以做後續的推廣,年輕人進來帶入創意和活力才可以讓客家文化推廣的更廣更深,這件計畫必須要做短中長期的規劃,趁著我們這一代還有許多客家的共同記憶,大家結合起來共同來推動客家文化的延續,單打獨鬥的方式效果是有限。

 

  客家語言和文化的紮根很重要,未來可能是八德社區大學發展的方向之一,明年開始之後的三年會有三階段的計畫,這個三年三階段的計畫我們現在正在規劃,除了客語之外還有文化產業的推廣,我們希望從培養人才開始,未來在寒暑假能夠協助辦理一些小朋友的紮根的活動,除了小朋友之外也希望他們的父母親能夠陪同一起來,也能夠讓家長們了解,客家的語言文化和產業不能夠被流失;我們用遊戲跟活動來吸引人,在其中在加入語言跟文化的推廣,直接開語言課程太難了,要用玩的方式讓大家有興趣,用玩的方式教母語上課就會比較多元有樂趣,因為很多東西用國語難以說出來,此時用客語來說明就會讓學員感到有趣,沒有真實的生活對應的文化不容易長久,文化不應該只是在課堂上的講授,而是應該在生活上可以接觸到。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