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89期 2013/09/15 出刊/ 半月刊

 

 

新楊平社區大學校長唐春榮先生專訪

【文╱許宏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三生)

 

  新楊平社區大學負責的區域包含新屋鄉、楊梅市、平鎮市,這三個鄉鎮市都是屬於客家人的鄉鎮市,是客家文化的大本營之一,社區大學成立有他的意義和目的,新楊平社區大學當初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客家人才、傳承與發揚客家文化,我們希望能夠塑造新楊平社區大學成為:「台灣社大中推廣客家文化的典範」,這是我們一個很大的一個目標,目前台灣約有一百所社區大學,也只有我們新楊平社區大學把客家文化當作重點來推動,因為目前的這個三個鄉鎮,可以說是完全的客家區域,日常生活作息、食衣住行就是客家文化的展現。

 

新楊平社區大學校長 唐春榮先生(許宏勛攝於201395日)

 

  早期因為台灣政治結構問題,母語客家話受到壓抑,相對的來說,許多的客家鄉親變成隱性的、不敢說客語、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人,不要說語言文化傳承,光是客家認同都有問題。我們希望新楊平社區大學以客家文化為主軸,透過用教育的方式,培養人才,建立客家族群本身的自信心,敢開口說客語,敢告訴別人我是客家人,我以身為客家人為榮,我們希望能夠逐步的來建構這樣的目標,有系統的從三個鄉鎮來紮根,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育,我們在三個鄉鎮都有成立分校,其中楊梅市因為區域範圍大,有兩個辦公室,一個是新楊平社區大學校本部,另外一個是埔心富岡分校,每個分校都有他推廣的重點,但是人才培育是一切的根本。

  新屋鄉雖然人口只有四萬九千多人,但是客家人口比例非常高,只要鄉民願意出來參與社區活動,不管是什麼活動,我們認為那都是客家人的活動,我們藉由課程及活動辦理來擾動客家的學習氛圍,鼓勵民眾走出家門來參與課程及公共活動,再把他們所學的知識藉由社大辦理的活動,能夠回饋到他們的社區,這是我們對新屋鄉地區工作的想法。

 

  楊梅地區,是我們新楊平社區大學行政辦公室所在地,有楊明國中的先天優勢,所以我們在楊梅各種課程都全面的推動,楊梅本身就是一個很標準的客家庄,我們推動非常多的客家課程;社區大學要能夠生存下去,學員的量化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量化就沒有財源收入,那麼社區大學要永續生存就會困難,我們把量化重點放在楊梅,所以在楊梅地區一直在衝高學員的人數。

 

  平鎮市區域就不同,平鎮市雖然也是一個客家庄,但是他比較是偏向都會區,居民接受外來文化較多,因此,大量的公共議題都在平鎮推展,包含客家人文講堂、客家研習、研討會、客家踩街及研究出版等,創造與其他學習機構的差異性,建立客家辦學的特色。

 

  社區大學的重點不僅僅是學員人數和課程,我們也希望能夠引領學員積極關注公共事務,以公共議題的倡導為最主要,新楊平社區大學最大的議題就是客家的議題,所以我們開設非常多客家相關的課程及客家類的演講,每年五月辦理客家的研習活動;每年十月有辦理客家論文的發表;每個月第三週的禮拜四晚上,有一個客家人文講堂的演講活動。新楊平社區大學全面的參與平鎮市所有相關的客家活動,希望藉由課程、活動來培育客家人才,讓客家人才能夠找到實踐跟發揮的舞台,藉由活動辦理讓所有學員建立更好的自信心,也讓民眾能夠了解客家,我們對三個鄉鎮市推動的策略不太一樣,這樣的推動需要非常多的資源,新楊平社區大學的資源來自與社區和學校,我們培養社區人才,請他們去參加客語認證,取得客語中級、中高級認證的資格,再去參與客家鄉土語言的教學師資培訓;另外一部分是客語薪傳師,我們也培養了非常多的客語薪傳師,藉由薪傳師生根社區,往下紮根,培育下一代客家子地對客家的認同。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