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86期 2013/08/01出刊/ 半月刊

 

 

焦點團體訪談閱讀心得

【文/陳文貞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本週主要觀看篇章為焦點團體訪談和延伸個案的方法及技巧,但其實我對個案能說什麼這篇還是有些模糊,因為文章中提到許多專有名詞如:文化轉譯和典範斷裂以及反身性科學觀等,感覺這些名詞好像讀過卻又離我有一些距離,總之我還是上網查了一下,結合文章中的意思,在此做一些個人的見解,例如:文化轉譯,明白的例子就像是「機車」這個名詞,也許一開始不具有其他意思,單純是交通工具,可是透過文化的轉譯而有了「難相處、行事作風不討人喜歡」等的意思;再來典範斷裂指的應該是新的理論源自於新的典範,而非以原有典範持續性的修改以及補充而成的;最後反身性科學觀則是強調互為主體性的重要性,確保了科學客觀性;但其實個案能說什麼此篇的重點在於個案如何延伸,能延伸到怎樣的結果,也強調深描的重要性,透過對同一事件的深描可以了解到事件中更多深層的意義。

 

    而在兩篇與焦點團體訪談相關的文章中,讓我不禁想到記錄片或是電視劇裡開會的場景,在焦點團體訪談中觀察者和參與者基本上不分彼此為某一主題作出討論,如我看過一部電影「吉屋出租」片中某一幕是愛滋病患對於「生命」和「愛」說出個人的看法,我深深被片中的人物吸引因為他們透過愛滋病對於生命有了很不一樣的詮釋;而在此,我個人覺得焦點團體訪談也有點像是辯論,因為過程中允許彼此相互激盪,當共識出現時就會引起認同者和反對者更加激烈的回應;我覺得這種方式很不錯只是主持者(觀察者)需要非常棒的「主持」功力,能收放自如,既能夠開頭又能夠將控制主要的場面(讓場面不要失控)還要能夠收尾,當然對於訪談中應變及要點記錄的敏銳度還要極高。簡單來說這很需要「經驗」,前幾天我看無米樂的紀錄片,透過老農們和他的眷屬與記錄者的對話,老農們互相調侃一面抱怨加入WTO米價下滑一面對於老天讓他們仍有飯吃表示知足。片中記錄者謹慎的引導農民不要將話題拉得太遠一面從中參與老農們的對談,但我想無米樂應該不太算是焦點團體法因為過程中都有攝影機跟拍,比起全程自然的過程好像還差得遠了,只是我深深的被記錄片的作者引導,慢慢的好像我就是老農的親人,因為他們的知足和辛勞而有了更深的感觸。我想如果我是觀察者就必須要做到像拍攝無米樂此部紀錄片的記錄者一樣,透過某項議題的訪談,感動身旁的人。

 

    在此有一個問題,對於個案延伸,一開始有說到一切的困局來自一開始的預設,在延伸個案中如不帶有預設,那麼如何和既有理論做連結呢?如果不與既有理論做連結那如何透過新典範個案或是異例型個案,使個案延伸出去呢?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