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86期 2013/08/01出刊/ 半月刊

 

 

參與觀察法閱讀心得

【文/羅盛滿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使用參與觀察法的研究者,最重要的是,看到被觀察者眼前的事物,而非看到他們平常所習慣的事物,而這種能力並非天生所有,而是透過後天的訓練和培養所得。即便此法一直受到許多批評,被視為主觀且選擇性的,因此違背了科學的精神和原則,但Patton反駁此說,認為會有不正確的觀察結果,乃因研究者沒有嚴格的訓練和足夠的準備所致(p.163),同時準備好心智、專心尤要。

 

在參與觀察的過程前,要先表明自己的身分和研究的目的,同時在訪談過程中要尊重受訪者的回答意願,以不強迫的態度避免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在Jorgensen提到參與觀察的最終目的是「從紮根在人類每天的生活事實,發掘實踐的和理論的真理」(p.167),讓我們對此法較瞭解外,也瞭解研究方法只有適合與否,無好壞之分,必須依研究主題的本質選擇研究方法,並非依方法決定研究主題。而特別是在企圖回答文化情境脈絡有關的問題,可使用參與觀察探索。就是說研究主旨是希望瞭解一個環境的活動和互動,如何對某種行為和信仰賦予意義,就適用此法;若研究場域涉及利益、隱私或參與觀察被視為禁忌,對方有被侵略感,就不適用之(Jorgensen&Bernard1988所建議)。至於何時可以採用參與觀察法,Bogdewic認為,任何研究需要瞭解過程、事件、關係、社會環境的背景脈絡者,就選擇此法(p.169),但更準確地說,研究者仍應視其研究的性質和研究設計,決定是否適合才是。

 

在選擇研究場域是以研究主題為基礎,也可以研究焦點的概念為基礎。而在研究場域可分為公開/公共的場域以及私有/封閉的場域。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取得同意」是研究進行的關鍵。若沒有經得同意,不論研究題目多好,研究者多強,都無法落實。所以,事前演練如何回答對方的問題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課題。再者,儘量利用人際網絡的關係,這點在研究之初或過程中都是相當重要的。除此之外,在進入研究場域後,建立良好關係也是參與觀察過程重要的一環。此訣竅可分為謹慎的、誠實的、不作預設、當一個反思的聽眾以及願意表露自己等。起初多扮演觀察者的角色而非參與者,掌握學習訣門/熟悉內幕。此外,報導人和知情靈通人士的選擇也是相當重要的(p.175)。在參與觀察過程中,還需要掌握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LoflandLofland建議可以隨時和可以討論這些問題的朋友保持聯絡,或是如Malinowski每天寫日記抒發情緒。

 

不論是在實地筆記或深度訪談記錄時,都不可以單憑記憶,此為參與觀察者的最大忌諱。因此養成每天撰寫,完成每天的觀察筆記,是實地觀察必備的訓練條件,在記錄過程中,儘量詳盡且忠實、正確地記錄對話內容是必要的,因此實地觀察研究者要隨身攜帶一本小筆記本。最後在參與觀察的過程,要注意倫理和政治議題,無論如何不能違背研究倫理,不要傷害到研究對象的權益,以及避免涉及政治層面,「忠於所你看到的」的原則才是研究者該做的。其中,事前準備的重要和不斷地進行反思訓練與技巧訓練是必要的,同時觀察者要具備領會和反思的能力,才能夠保證研究結果合乎研究主題。

 

參考資料:胡幼慧編,Ch10,參與觀察法,嚴祥鸞,頁163-184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