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85期 2013/07/15出刊/ 半月刊

 

 

研究生的甘苦談】-告別課程之路,開啟研究之門

【文/彭琦倩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研究所生涯已經進入兩年,課程上的學習也告了一個段落,緊接而來的,就是開始撰寫論文計畫,使自己可以用三年的時間順利完成碩士學位。回頭想想,這兩年的研究生活過得非常充實,不僅在課業上的學習與努力,課外活動上也不忘精進自己,堅持做自己喜歡做及想做的事。「不忘初衷,努力向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身為學生的本分就應該做好學生的事。即使求學之路不見得非常順遂,求學過程的收穫與學習,是相當珍貴的。

 

    回首當年,研究所生涯不在自己的人生規劃中,直到受到老師對我在客家的啟蒙與鼓勵,使我願意思考替自己規畫另一條長遠的路。放大自己的視野,透過學術的領域深入了解客家。推廣客家文化,除了有傳播方面的技術與觀念,沒有深入了解文化其中的內涵是不夠的。我認為,要了解客家文化的本質,首先語言是最直接且重要的。當初第一個直覺就是考取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讓自己在語言這一塊可以有基本的涉略與認知。雖然大學不是讀語言相關科系,這對我來說是另一種跨領域的學習,即使一開始很辛苦,要面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音韻學、聲韻學、語言學。經過一個學期的課堂訓練、師長傳授、文章書籍閱讀,在客語音韻、記音、漢語方言領域,也有概念上的認知。

 

    碩二開始進入客家文學、客家戲曲的領域,開啟了不同的學習之路。讓我對客家語言文學的領域,不僅僅侷限在語言這一塊,還多涉略了文學、戲曲及理論的角度。更加清楚了解對論文撰寫的方向和目地。清楚知道,身為研究生必須具有足夠的視野及宏觀的角度,必須具備分析理解的能力,具備自己的理念和看法,有屬於自己的詮釋角度。黃老師文學理論批評與方法課程裡,讓我們了解作者已死」,在我們看完一本書或是一部電影、一篇文章,都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被作者的角度影響,這是我非常需要學習並且磨練的地方。因為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總是先被作者的見解給影響,直接的讓我們對這個文章產生相同的看法,這對於一個研究生來說,是非常不應該的。

 

    在思考論文題目方向的這一年,從音韻、詞彙、戲曲到文學,都一直在構思著我該朝哪個方向去努力著手?因為了解自己本身不是學語言的底子,倘若要從語言著手,必須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由於本身是學傳播背景,曾經想過要用傳播理論的角度去構思,但又擔心與語言文學落差太大,若透過戲劇的角度去研究客家戲曲,專業度又不及戲劇領域的研究生。正當迷惘之際,在透過擔任教授助理,和教授一同去田野調查時,訪問調查對象故事時,學習到了與受訪者對話的技巧與方式,覺得非常有趣。間接影響了我想要進行民間故事的蒐集與研究,加上我的阿公時常敘述當年的故事,讓我對於聽故事非常有興趣,想到可以透過調查民間故事,透過訪問整理匯集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文章。原先想將範圍擴大至整個台灣,因為想要藉此研究進行台灣客家庄的環島計畫(順便完成大學時的環台客家庄心願),用地毯式搜索的方式,找出非常有意義的民間客家故事。但又擔心範圍過大沒有重點,於是將範圍縮小至從小身長的鄉鎮。想了解阿公、阿太那個年代的民間故事,完成一份對自己來說非常有意義的論文研究。因為,我認為「寫論文不是要對他人負責,不是要對他人交代,而是努力的過程和態度」,倘若非常清楚自己的動機與目的,這樣在進行論文時也會非常有動力。因為我們要知道「不是為誰完成這個學歷,而是為自己完成這個學歷」。研究所所要學習的,除了在學術上的專研精進與研究,附加的是一種對自己的生活態度。這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理解的地方。只可惜,有部分的研究生都不清楚,常常都是為誰而完成?為哪個計畫而完成?在同時為誰付出為誰努力的同時,也順便為自己完成,如果是這樣的想法,真的會有點可惜。

 

    研究所課程之路即將結束,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論文計畫撰寫之路,我不知道這個過程我會面臨多少考驗、多少挑戰、多少困難與挫折。期許自己,即使面對困難都不要忘記初衷,一定要堅持。因為,「堅持就會有所收穫」。這兩年真的收獲很多,除了課堂上的,還有生活上的體悟,與人的交際與應對。由於研究所的同學年齡層非常分散也非常的廣,可以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到許多不錯的精神,當然也有接觸到未來出社會會遇到的人。對於可學習的,我們要學習他的精神與態度;面對比較不同個性的,雖然一開始很難接受,但也要感謝他給予我們這樣的警惕,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衝突少說話多做事,並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去「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也許如此就可以減少衝突,在未來的路上也更懂得面對事情和人物的因應之道。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