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85期 2013/07/15出刊/ 半月刊

 

 

參與觀察法摘要及讀後心得

【文/陳文貞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此次的閱讀的主題是參與觀察法,我非常認同「參與觀察不但是生活還是生活的過程」。首先,先介紹一下參與觀察法,參與觀察法是一種等同於田野調查的方法,透過觀察他者或是與他者互動的行為過程來了解研究的問題,其中主要有完全參與、完全觀察、參與─觀察、觀察─參與這四種,由於觀察者及被觀察者擁有自我的主觀意識,故又有一種互動的藝術感,而在觀察過程中一定要注意6W(whowhenwherewhatwhyhow)才得以全方位的了解研究的問題。而在此參與觀察非常依賴詳實的記錄以及觀察者本人在觀察時期及後期撰寫時的反思;所謂詳實的記錄應最好包括實地筆記(我個人覺得是具體顯現或是可以還原記錄當下情況的一點一滴“時間、人數、地點”等)、個人筆記(我認為是自我的感受或是覺察)、方法筆記(我個人覺得是透過觀察對於現象的猜想)、理論筆記(我個人認為應該是理性的思考問題,課本描述為做初步的理論分析),而在撰稿過程中應要注意自我的用詞和理解適當於否。

 

   而此次閱讀的文章有嚴祥鸞的參與觀察法、林昱瑄的質性研究的倫理與政治課題和陳向明的觀察與觀察的實施。對於嚴祥鸞和林昱瑄的著作,我個人感觸很深;嚴祥鸞此篇結論提到要跳脫習慣,我覺得在研究的過程中已經有適應上的困難度,在研究的過程中還要反思自我的習慣對於研究、觀察過程中有無影響,並且避免和改善,我認為要改變習慣真的需要許多的經驗或是很敏銳的反應,且平時有所覺察的習慣都很難改,更何況是毫不注意的微小細節。而在林昱瑄此篇,我深刻感受教育體制的僵化和弱勢者的無助,對於弱勢者我們往往將社會上的好與壞、善與惡帶入評判,認為這些弱勢者皆是需要矯正的,如同我們開班授課要求外配學習中文或是將障礙者隔離矯治;此篇作者在觀察訪談的過程中,也因自我帶有世俗的眼光去檢視並想要矯正這些所謂“迷途的青少年”而產生反思,了解並非這些青少年不走所謂的“正途”,而是人各有志,社會不能總是把同一個模子壓在不同人身上;而我對於評判作者的老師們也非常佩服,因為他們點出了這個社會上想要救助弱勢的方法往往使弱勢者更加弱勢。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