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80期 2013/05/01出刊/ 半月刊

 

 

陳運棟《台灣的客家人》一書介紹(二)

【文/徐丞艾(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承接客家電子報NO.178

      第一節又分為十二小節,作者綜合各方意見將客家人的移民分為六大時期,最早追溯至秦朝,秦始皇派兵阻止南蠻侵犯,此為第一個時期。第二個時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一帶成為胡人天下,原本居住在中原的仕紳紛紛南遷,而客家人原本是中原漢族,也跟著這次遷移一起南遷,此次南遷,因為居住在北方的漢人與不同民族通婚,血緣、語言也會受到影響,往南遷的漢族和南邊的部族融合、通婚,也引導大部分部族同化漢文化,由此開始,北方漢人與南方和人漸漸分化,產生「南人」和「北人」的區別。

 

  第三時期是唐末的黃巢之亂,這次遷移漢人四散,有至四川、湖南、廣東中部與廣西西部、福建、兩浙和江蘇地區,也因為此遷移客家人留有一傳說,也就是為什麼端午節要在門口掛葛藤、艾草、菖蒲的原因。第四時期是宋代,宋太祖結束五代十國割據的局面,照理說南下的漢族應該可以過安逸的生活,可是北方外族崛起,先是西遼,後來金人南下迫使宋高宗南渡,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最後抵擋不住鐵木真的攻勢,終於讓元人攻下中原,客家先民不得不再一次往南遷移。

 

  第五小節除了在歌頌客家人浩然正氣、不屈不撓的情操以外,還提到了一則故事,叫餅舖在月餅中心藏「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大家看到暗號一舉殺盡蒙古韃子,一消心中怨恨,但這則故事令一個版本是說朱元璋為了揭竿反元,劉伯溫獻一計策,在中秋節互贈糕餅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兩則故事如此相似,不知所述的是否為同一件事。第六小節說明孕育客家民系的溫床在閩、粵、贛三角地區,黃巢之亂後才避難遷徙至該地區,當時尚未有「客家」一詞,直到五代紛爭、宋太宗統一天下「客家」一詞才宣告確立。

  宋代「客家」開始發展,但是到了明朝末年有流寇之禍,客家人不得不再次遷徙,此為第五期遷徙潮,此次移民潮客家人去向大概有四,其一,居於廣東者人口膨脹、向外擴張;其二,清兵逼迫,結義之士起兵禽王,不料抗爭失敗,被迫遠走他方;其三,向沿海地區遷移;其四,清初四川、廣西荒落,政府招人墾殖,至於後來「湖廣填四川」的諺語,其中有不少填四川的人是客家人。

 

 第九小節就談到本書的重點,渡台墾闢,其中第十一小節提到第六期移民,在清朝乾隆、嘉慶以後,此後漸漸由山地到平原、由平原到都市。這兩小節的順序或許可以調整一下,因為會讓讀者在看書時沒有客家人移民一系列的連貫感,第五期移民結束後又穿插了三個小節,可以在大陸移民介紹結束之後再來探討特殊入墾台灣的例子。最後一小節是希望全球的客家人,不管現居何處都能認同自己的客家身分。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
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許宏勛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