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79期 2013/04/15出刊/ 半月刊

 

 

臺灣客家宣教: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宣教中會」為中心

【文/古儀瑩(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畢業生)】

 

  本文主要探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宣教中會」之成立與發展。1980年代起有一群牧者提倡設立客家中會,以確立宣教之主體,並擁有宣教之自主性。在這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討論,透過文獻資料和口述訪談來了解「客家宣教中會」的歷史與變化,以及客家地區之教會在加入或不加入客家中會時的考量為何。

  長老教會傳入臺灣始於1865年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開始在南部展開宣教,而北部地區的開端則是加拿大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於1872年到淡水進行宣教。南、北部宣教師們各自在其教區宣教、管理。宣教師來臺之初便學習當時臺灣人口佔大多數的福佬人的語言,以便溝通和傳講基督教訊息。南、北部的宣教師們曾到過客家地區宣教,但少有宣教師刻意學習客語來傳教,仍以福佬話為主要的宣教語言。

  為了增加客家地區的宣教資源,1950年代起便有牧者組織客家宣教相關單位,以及將聖經翻譯成客語。至1980年代後,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設置「客家宣教委員會」,負責全臺灣之客家宣教工作,聯繫各中會辦理相關事務。長老教會是以「中會」為宣教主體的架構,中會管理所屬教會的財產和人事,一些客籍牧者認為唯有成立客家中會才能真正進行客家宣教工作,因此開始進行籌備、舉辦研討會、說明會等,以新竹中會(範圍含括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客家地區的教會為主,說服各客家地區教會加入並成立客家中會。2000年因加入之教會僅13間,未符合規定之15間教會,先成立「客家區會」,其中自新竹中會轉出12間,自高雄中會轉出一間美濃教會。2007年教會數量達到15間,升格為「客家宣教中會」。經客家委員會於2004客家人口調查報告顯示,全臺灣客家人口佔50%的地區有49處,以此比照加入客家中會之教會數,差距甚大,本文將探討教會加入或不加入之因素。

  本文之研究成果有三個貢獻。第一,透過文獻資料及口述訪談,了解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宣教及客家中會之歷史。第二,釐清客家宣教中會之現況與問題,宣教不分族群。第三,受社會變遷影響之下,客家文化(語言)難以在客家地區之教會被使用及呈現。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