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毓晨(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過去桃園地區有萬餘口池塘,雖然精確的數字難以考證,但目前桃園縣的池塘只剩下二千多口,可見其數量與過去落差甚大,埤塘本身存在的必要性,是先民為適應降雨不足、汲水不易的氣候與地理特性所開鑿的,即使後來興建了石門水庫,並有圳路穩定地供應用水,至今仍有千口埤塘為桃園地區服務,且是日夜不停地運作,可見埤塘是人民用水的安心丸。然而,無止盡的土地開發,充分的經濟利益的誘導和政府政策的需求,使得大量的土地釋出成為都市化用地,例如大園的桃園國際機場,當初為興建幅員遼闊的機場,填了上百口的池塘,當地所有的農田住宅,成為今日交通繁忙的機場腹地。
消失的埤塘會帶來甚麼樣的後果?日益高漲的工業用水需求,使得潛在生存危機提升,特別是旱災發生時刻,具體的例子如2002年的旱災,2001年年底北部降雨量為其他年份同時期的33%,隔年4、5月梅雨季節並無有效降雨適時補充河川及水庫水源,數量大減的埤塘也為能提供足量的蓄水供應用水,因此傳出旱災災情。旱災影響的層面很廣,農業往往是先犧牲的一方,因為農業用水是最大宗,水稻田必須因此休耕並轉水至工業與民生用水標的,農地休耕影響鉅大,首先,農民的權益受損,失去工作權及生存權,生活無所適從;其次,農作物減產,農產品價格震盪,影響民生經濟。
除了旱災,水災危機也可能因此提升,埤塘本身除了蓄水的功能,也有滯洪的功能,當一滴降水滴在埤塘,或在農田、植被上,可以隨地表逕流流入池塘、水圳或是河川中,但是,如果降水是在都市用地上,如果缺乏良善的排水系統,一旦暴雨來襲,極有可能造成洪災。舉例來說,2012年的「612水災」依舊讓大眾印象深刻,當時西南氣流帶來的豪雨使多個地區三小時內就突破200毫米,這地點不是排水系統不佳,不然就是早期埤塘填平後所發展的聚落,使得某些區域淹水及腰,造成不便。部分人士將之歸因於高鐵站與五楊快速道路沒有良好的排水配套措施,且大園機場與高鐵站興建時填掉百口埤塘,才因此釀成災情。
桃園地區的埤塘景觀,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為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然而,近代桃園地區的開發和「千埤之鄉」地景的維護,顯然是背道而馳的。埤塘擁有文化景觀、環境保育、防災的價值,乃應受到民間與政府的重視,提升地區的特色,並共同努力營造永續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