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雅鈴(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上學期修了幾堂課,其中一堂為「量化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是作為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的主流方法,在學術與應用領域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而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為實證科學典範的產物,依循科學研究的概念與邏輯,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調查、測驗與實證法(邱皓政 2007)。透過量化研究進行樣本的分析,得到我們需要或是明確的數據,使各種學術、機構之研究結果達到更有效的顯著性。
而此次進行量化統計的過程中,正逢是台灣每年之中最重要的過年節日,進行量化分析的題目是與喪葬儀式相關,例如題目問題包含是否害怕死亡、相信死後有來生、去世後應該進行火化或是土葬,以及是否能夠接受新式之生命禮儀,以網路之祭拜方式祭拜往生者等。而這次調查的地區範圍以苗栗地區為主,苗栗亦是客家族群人口較多之處,面對過去的刻板印象會認為,客家人對於生死觀念視為禁忌,閉口談生死,就以我的母親為例,可以說是客家較現代之女性,但當談到「死」的話題或字眼時,仍會制止我們繼續討論。
面對此一擔憂的想法,在農曆春節之前就結盡所能的將問卷題目發給學校機構或是其他行政單位,希望搶在過節前能夠完成問卷。所幸問卷順利的發放完畢,但在資料的分析與數據上,則會發現量化統計的其中一個困難,問卷的填答率有無效的情況,但對於此次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發現大多的客家族群面對生死觀念與喪葬儀式是可以處之泰然的,而在經由與量化統計的探索中,了解到量化對於學術上的重要性,在量化統計上需要考慮相當多的內外因素,若能克服此些狀況則可以得到我們所需的答案。
※參考文獻: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