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76期 2013/03/01出刊/ 半月刊

 

 

台灣汀州客探討(上)

【文/黃聖雅(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台灣目前客語主要有五大腔調分別是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今日,我們討論台灣客家人的大陸原鄉大多以語言來區分,分為說四縣話的嘉應客﹔海陸話的惠州客﹔說大埔、饒平話的潮州客以及操詔安話的漳州客。以上為台灣各地客家話主流或是稍微弱勢但尚可聽見的腔調。大陸地廣客家族群在遷徙的過程中必然會因為地理環境、人文互動等因素形成不同的次方言,客家人在清康熙20(1681)年後大量東移遷台,一定不單只有以上以五種腔調分辨原鄉的五類客家人。

  永定縣隸屬於大陸福建省汀州府。根據田野調查、實地訪問資料以及史料介紹在台北縣除了大家較熟悉使用四縣腔、海陸腔客語的客家社群外,還有來自客家兩大原鄉之一-福建省汀州府,與廣東省潮州府、福建省漳州府來台的客籍移民在台北縣境內扮演重要的拓墾者角色。在北部大都會的印象中,總認為只有遠到桃竹苗或南台灣六堆才能看見、體驗客家風情,其實台北縣就有客家聚落的蹤跡。雖然這群汀州客現在大多都講閩南語,但與其他融入福佬話和福佬文化的「福佬客」相比,汀州客特別且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他們並不避諱或隱藏自己是客家後裔的身分。語言是族群特徵之一,我們在認定一個人是否為客家人時,會說客家話是個重要指標。但在客家基本法的定義中,客家人一詞是指具有客家血源或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在此我們並沒有看到語言是作為客家族群的必要條件,反而是族群認同佔了較大的比例。那麼汀州客雖已不會說閩西母語,但族群認同還存在的情況下,他們的確是客家人﹔相對的,福佬客雖有客家血緣或淵源,卻早已不認同自己的客家身分,「客家人」這個標籤不復存在焉。

  台北縣客家聚多的拓墾故事,是從最早入墾且台存至今的三芝、石門、淡水等舊稱芝蘭三堡內的客家聚落,也就是自原鄉渡海至北濱海岸地區做為客籍拓墾台北的開端。客籍入墾台北縣的重要聚集區,大致可分為四大板塊︰芝蘭三堡的北濱客家、清初都會區的新莊客家、擺接堡的漳汀客家大族、大豹溪流域的三峽山客等。這些汀州客的後裔除了在北海岸與淡水一帶聚集外,還有從清初以來便隱身在台北盆地內的板橋市、土城鎮、中和市、台北市、新莊市的「台北汀客」。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