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惠萍(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漢語方言在歷史上有分區但不是那們精確的分區,例如陽瓊有晉語、吳語、湘語…很多種,他主要是以詞彙分區但用詞會分區是很難的,所以近代最早的分區是章太炎在《章太炎文鈔》卷二中將漢語方言分為十類,整合卷二和卷三可以分成十類的結果:
1.自河肅至塞北包括山東、山西…
2.陝西、甘肅
3.自河南開至開封以西
4.湖南
5.福建
6.廣東
7.開封而東
9.徽州
8.江南
10.四川、雲南、貴州、廣西
章太炎過多著重於地理分布沒有以語言出發為標準,所以他的分區和我們所知的分區有較大的差異。繼章太炎之後,黎錦熙先生將漢語方言分成十二系,他的分區比章太炎進步多了,因為他明顯的打破的裡關係,但仍然沒有跨出的裡界線的限制,他的分區和方言有些出入。在1934年,趙元任為上海申報60周年紀念印行的 《中華民國分省新圖》中的語言區域圖將漢語方言分為九區。到了40年代,王力將漢語方言分成五大之系(官話、閩語、粵語、贛南、吳語),每大支系底下分成若干個小系,系相當於現在的片子、層次,而客家話則是被分在贛南系內,王力分五系完全是以語言特點做為分區的主要條件,將官話和分布地區分為一個區。到了194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分省新圖》(第五版)中的“語言區域圖”將漢語分為十一個單位。丁聲樹和李榮在1955年提出八大方言說:1.北方方言2.吳方言3.湘方言4.贛方言5.客家方言6.粵方言7.閩南方言8.閩北方言,他們把閩方言分成兩部分。到了50年代,董同龢將漢語方言分為九區:1.北方官話2.西南官話3.下江官話4.吳語5.湘語6.客家話7.贛方言8.粵語9.閩語。
所以漢語方言大致成了定局,現代和語方言分為七區:1.北方方言2.吳方言3.湘方言4.贛方言5.客家方言6.粵方言7.閩方言,這裡面最有爭議的是贛方言和客家方言是要合併還是要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