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偉倫(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近來,看了一些關於客家產業的文章。特別是桃竹苗茶業、香茅等。發現一些要點。首先,強調(經濟),是由於這些產業的主要目的,非來自於生存、吃飽,因為多為這些目的的是稻作。而(經濟)的產業,主要的目的來自於累積資本,進而可以儲存私有資產、與買地等等。那何為客家產業經濟?要定義這是有些困難的,因為事實上強調客家產業的經濟,也有很多的其他族群也會種植、或者生產。那該如何去區分?可以有以下幾個面向,其一,可能是一種集體記憶所形成,屬於該區域族群的集體記憶。例如:張翰壁老師在(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文章中討論到,茶業的生產屬於桃竹苗客家族群共同的集體記憶。但這樣的集體記憶,可能也隨著時間、社會脈絡的變遷下,集體記憶會複寫,可能多年以後這產業不載屬於客家的集體記憶。
此外,移民在地化、環境的偶然性、並且為了求生存:像是在某些區域就比較偏向適合種植、生產某些產品作物。而政府的支持、技術得改良讓作物與地方連結。像是,北部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大量的支持北部的茶業、南部則以糖業為發展,可能也部分處成了這樣的分野。
然而,一個需要更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客家產業、客家特色產業、客家文化產業、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彼此之間的不同為何?關聯性又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