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婕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2013年的1月19號,由自由時報刊登有關於屏東教育大學及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昨日共同舉辦合校計畫書簽約儀式,並將計畫書報教育部審議的消息。而兩校都希望合校的時間「越快越好」,並強調合校的計畫中,將以一般大學、師資培育及技職教育三大體系並重,不會影響技職生的科系及入學機會;兩校合校新的校名將取為「國立屏東大學」。兩校皆認為,臺灣社會的少子化趨勢將在一○五年衝擊到大學,當年全國入學人數可能約減少五萬四千人,認為兩校合校可以提早因應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確實現今的臺灣因為少子化的因素,許多小學都已經面臨招生不足的現象,新竹甚至有一班才一名新生的情形發生。
然而,兩所有著不同歷史與校風的學校要合併,所要面臨的問題並不僅僅只是在學校行政方面而以,更多的問題是其實是原自於學生與老師們。在合併的過程裡面,兩校學生之間需要長時間的磨合,才能消彌彼此之間長久以來對於彼此的成見。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因為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與國立東華大學,這響校之間的合併,我入學前還是花蓮教育大學,但是入學的那一刻便已經成為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我對於兩校之間的衝擊,並沒有學長姐來的強大,但我在校的四年之間可以深深的感覺到所謂校本部的學生,對於我們美崙校區學生之間的差別。這樣的差別,並非學術上會是成績上的差距,僅僅只是觀念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