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美慧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去年10月底參加全國語文競賽,不負眾望得到全國客語朗讀社會組第一名。回想一個多月來的集訓,有很多的感觸。
首先要先感謝費心指導我們教授、校長、老師們,他們不斷糾正我們錯誤的部分,不厭其煩的示範,每次集訓時,他們各個使出渾身解數,希望我們能進步再進步,最終我們10位參賽選手中有6位得到全國前6名,成績超越以往的紀錄,不但我們雀躍不已,他們也是備感欣慰。
一路從鄉賽縣賽,最後在全國賽奪魁,心中的喜悅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因為從年輕時開始參加國語朗讀到近幾年參加客語朗讀,終於如願以償得到全國第一名。客語朗讀組的比賽成員有小學組、國中組、高中組、教師組和社會組,教師和社會組的年齡偏高,大約50歲左右,都是客家人,所以在發音方面就無太大的問題,國小到高中的選手,大都是因為要比賽才練習的,平時在家說的主要語言還是國語,所以很多的詞彙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詞,一個他們會念的詞,真正的意思他們是一知半解,甚至是誤解,所以會念、會發正確的音,對他們客語能力的提升有效嗎?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現今的國小課程,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母語課程,因為「她」不是考試科目,所以有多的家長甚至是學校都不重視,本土語言的教學不是聘任考試及格及受訓過的教學支援人員,因此教學成效不高。
我們這些教學支援人員,為了能有一份工作必須年年參加考試,今年聽聞教育要刪除教學支援人員的經費補助,這對我們這些兢兢業業,認真教學的教學支援人員是一大打擊。我自己本身從事教學工作已20餘年,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也屢屢得到上級長官的肯定,只因沒有教師證,所以始終是他人眼中低人一等的「代課教師」,從事母語的教學也已十餘年,深深感受母語即將消失的憂慮,若是我們再不重視,那美好的母語即將隨著時間而消失殆盡,「比賽」的確是一種增加母語能力的「手段」,但是追根究柢,還是要教育相關單位重視,讓這些努力付出的教育支援人員能有展現自我能力的舞台,不必害怕隨時有可能因無經費而失去奉獻心力的機會。
最後提供比賽心得,以下只是技巧,最重要的是練習、練習、再練習,肯下苦功一定會有收穫。
一、朗讀的技巧有二:
(1) 語音
(2) 情意:聲音的表情─語氣、語調、速度、停頓
肢體的配合─眼神、手勢、神情、動作
二、朗讀要領
(1) 理解文章的內容,自然而然用心的表達情感。
(2) 掌握聽眾的心理狀態。
(3) 表現不同角色、不同文體、不同目的、不同立場的語氣特點。
(4) 使用不同的音高表現敘事與人物對白。
(5) 根據情節,靈活的變化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