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詩文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一、摘要:
歲末收冬演戲酬神是台灣人社會的傳統習俗,不只有閩南地區,客家地區也有類似的演戲酬神活動,台灣客家人稱這樣的活動為平安戲或收冬戲。此篇將以位於中壢老街(包含今日中壢、中興中榮三里)的福隆宮平安戲活動做為探討個案。中壢福龍宮是一座土地公廟,以中壢里、中建里及中榮里為其祭祀圈範圍。
二、前言:
歲末收冬演戲酬神,客家人稱之活動為平安戲或收冬戲,閩南人則稱為年尾戲或謝平安。每年歲末台灣農村地區作物收成後,準備祭品祭拜神明,祈求平安。
平安戲源自於春祈秋報之傳統觀念。
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一)福龍宮的歷史及其祭祀圈
乾隆三十年,福建漳州府人郭樽入墾,取「澗谷」之義而稱此區為「澗仔壢庄」,因有老街溪和新街穿過,故稱為「中壢街」,客家話之「壢」相對於閩南語的「坑」,紙凹之下坑古。
(二)中壢福龍宮平安戲儀式之斬演
將近入冬時,農作物都已收割完畢,便開始舉行平安戲,以酬謝神明這一年來的庇護。二月二日是謂春祭,祈求福氣;而八月十五則謂秋祭,答謝土地公的保佑;就是所謂的「春祈秋報」。
(三)農曆八月十六日:擲爐主及首事、舉行平安戲
每年祭祀圈內的居民都會以擲勝交方式,讓三官大帝選出爐主一名及首事八名,凡擲聖茭點數最多者即是爐主,擲聖茭數最多的前二名則為首事。
(四)儀式展演與人群結合
從結構功能論的概念而言,儀式具有凝聚社群作用,透過儀式展演使得個體與社會產生連結,個體被賦與社會地位,個體進而得以亮鑲崁進入社會之中。
(五)結語
從中壢福龍宮的平安戲丁口錢樂捐名單中可見,中壢、中榮與中建禮除當地居民外,尚有許多在此開店卻不居住在此的店家,店家大多也會參與平安戲活動並捐丁口錢,因此店家也和當地居民一般享有被選為爐主和首事的權利,但店家參與平安戲活動卻不如當地居民來的踴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