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嘉峰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在經過11個月的兵役之後,我遲了一年來到中壢,回到中央的校園。
仍清楚記得,第一天在宿舍就寢的時候,室友不在,因此我是獨自一人的。九月中旬的那個颱風擦邊而過,那晚因著不熟悉感,加上窗外風吹著,發出一陣陣類似旗繩打在旗桿上的匡郎聲響,我睡得不好。兩個月後的今天,熟悉的範圍開始超出校園,開始熟悉中壢市區,甚至是台地的其他地方,卻又因為初接觸,對這個「千埤之鄉」還是有點恍恍惚惚的。唯一熟悉的,大概是和家鄉一樣的四縣客話。那些人說話的樣子和長相,以及熟悉不過的語言,的確說進了心裡,刺殺了些許鄉愁。
所上的課程是多元的,以前領域念的,大概碰觸不及現在課堂內容的三成。即使有些挑戰性,卻又甘之如飴,畢竟我喜歡這裡碰一點,那裡學一點的學習方式。可惜的是,目前還尚未能連結所學,或許在將來的課程裡還是有機會的。倒是客家文化相關的內容掌握的還不錯,大概是因為以前在網路上看過資料,只是更有系統性地以課堂呈現在眼前。
以前大學是在台北唸的,總是恨那濕冷的秋冬。今年倒是幸運,除了幾場降雨外,天氣出奇的乾爽。可是總感覺踏不實地,恰好對比了那烈陽,卻怎麼曬也曬不乾那些許莫名鬱鬱的成分。剛退伍時總告訴自己,外頭再怎麼苦惱,也總比那11個月的淒風苦雨來的好。但時間一久,似乎也漸漸淡忘以前的那份苦痛,又把現今的煩惱放大來看了。
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外頭又開始下著雨。我想一個人的心境,能被天氣影響得多吧!秋老虎大概要結束了,實在不敢想像接下來的陰冷。即使撐過了五個多雨的冬日,在這樣的季節還是想念著南方溫暖的陽光,因為那冷冽實在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