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72期 2013/01/01出刊/ 半月刊

 

 

埤 塘

【文/龔毓晨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埤塘是桃園地區居民生活空間所圍繞的地景之一,自百年前就存在於此,伴隨著人們地區的開發與聚落的形成軌跡,乘載著當地居民生活歷史,故此,本文章採用深度訪談訪,立意抽樣選擇幾位客家人,分別有公部門、私部門、第三部門代表三位,並另找尋三位農民進行訪談,六位都是客家人,探討埤塘的「分布與變遷、分布與影響、變遷與影響」三個面向。受訪者資料列表如下:
表 受訪對象一覽表


所屬單位

職稱

年齡區間

對象

代碼

桃園水利會

總幹事

60-70歲

黃先生

A

石觀音愛鄉協會

會長

70-80歲

徐先生

B

國立中央大學

研究員

40-50歲

鍾先生

C

自家耕農

農民

50-60歲

陳先生

D

自家耕農

退休農民

60-70歲

吳先生

E

自家耕農

農民

40-50歲

羅先生

F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本文章由分布與變遷來探討產業變遷對水利空間的改變,從分布與影響探討客家人於該水利空間下的生活型態,並由變遷與影響探討客家生活記憶的轉變,以下文分述之。

1. 桃園水利空間的分布與變遷:

  由前章所述,可見桃園的植生地是逐年減少的,而對於埤塘的減少和建築物、公路的增加是否有直接關係,而訪談中,農業勞動力人口的流失使得許多農地釋出,造成農業活動倚賴的埤塘存在功能荒廢:
年輕人種田少了,沒「錢」途,大多都到公司上班,留下來種田的,都是像我這年紀的老農民(F, 2012/06/20)。
其實桃園有很多荒廢的埤塘,很多附近的居民都不種田了,都跑去上班了,也不知道是誰管理,就像是廢棄的荒地(C, 2012/09/20)。
除農業勞動人口流失之外,受訪者提出埤塘的存在即是為了灌溉農田,然而,由於都市計畫的因素,許多埤塘不得不填平改建,成為公家用地,諸如公園、學校、政府機關等。
我們是一條桃園大圳分成十幾個支線下去,每個支線都有池塘,除非你都市計畫區整個包覆灌區,農地廢掉裡面的池塘才會廢掉,像是桃園航空城計畫整片大面積土地開發,一下幾千公頃的,原來農業的埤塘就失去功能,沒有成片土地開發不會隨便消失(A,2012/06/20)。

  以前桃園都是一望無際的田,當初為了蓋中正機場,把好多口埤塘都填了起來,不只是機場那邊的,還有機場附近的田地,像是陽明社區就是為了讓原本機場的居民搬遷而建造的,人越來越多,田地就越來越少,原本這裡有一大片田,也改建成公園了(陽明公園)、那邊也填作為學校(陽明高中)(B,2012/06/19)。

  除此之外,汙染亦是很大的因素,筆者實際調查發現,許多埤塘看似無人管理,   周邊常有垃圾、水面有怪異泡沫等,都是埤塘遭廢棄的潛在危機。(埤塘填平改為建地)這樣也好,不然其實之前的水都有汙染,常常有家庭廢水或染布工廠廢水排進來,水面五顏六色,稻子也會死亡(E,2012/07/18)。

  很多埤塘水看起來烏烏的好像有被汙染,如果真的要種菜,就只得引地下水才行。種田的人會組成巡守隊,看哪個工廠偷排廢水來跟政府檢舉(F, 2012/06/20)。

  然而,若埤塘為非屬於水利會所管,也沒有進行都市變更,那麼保留下來的埤塘,部分也有政策因素於其中,依照下方所述,可對應前章分析,可驗證優良農地的劃定,和埤塘的去留亦有關係。

  桃園縣的農地因為政府的優良農地規定,品質好的田地不能隨便拿來建廠房,所以不是所有的田都可以拿來賣給工廠,有田就需要水,埤塘有時候就沒辦法去動,留在那邊,像我們家之前也有一些田,需要水,所以我只好填一半的埤塘來變成房屋前的停車場,留一半的埤塘來當作缺水時備用的水池(D,2012/07/17)。

2. 桃園水利空間的變遷與影響

  依照前段分析,農地由於缺乏勞動人力而減少,農地的消失導致埤塘的功能降低,而這樣的改變,為桃園農業用水的地位帶來變革,可歸咎於農業相對於其他產業的「單位生產產值」。
  那時候工業用水很少、民生用水也很少,人口才幾十萬,所以自來水事業處只能從農民下手,農民分擔的工程款也比較高,因為那時候農業用水需求量大,農業用水一天就占一、兩百萬噸(A,2012/06/20)。
  工業用水產值高,新竹科學園區一年產值兩兆,故犧牲農業用水,就是因為農業產值太低,一季一公頃要用掉一萬噸的水(A,2012/06/20)。
  然而,台灣的水資源有限,不同產業間的用水品質需求也不同,如果無法取得平衡,那麼在旱災來臨時,會使得缺水危機高漲,在加上日益增加的民生用水,凸顯缺水議題的嚴重性。
  台灣是世界第十八名缺水的國家,現在桃園縣又要啟動航空城計畫,工業用水量一定大增,到時候旱災發生的話,一定會更嚴重(C,2012/08/29)。
  現在經過許多大環境的改變,工業區一直開發,人口也一直增加,所以民生用水彼此提高,政府不能都不提供民生用水啊!不然之後被罵慘了就沒有選票了(B,2012/06/19)。
  桃園縣曾經因為缺水而讓桃園縣桃園大圳灌區全面休耕,休耕對農民生活來說是一種損害,即使之後能領到補償金,亦非好事,農民失去生存的工具和權力。幾年前缺水,農地只好輪流休耕,缺水時,只能靠種絲瓜或是番薯葉來賣,沒辦法,還是要生活啊!(F, 2012/06/20)

3. 桃園水利空間的分布與影響

  由上章節敘述我們發現埤塘的分布跟閩客族群的分布其實無差異,但是埤塘對於客家人來說,還是生活的一個回憶和記憶。
  以前埤塘都是我們生活的重心,小時候抓蝦、釣魚,門前門後大家感情都很好,還有端午節賽龍舟,不過現在沒有了,現在的埤塘都是水利會管的,農民要用水,就跟水利組長申請,平常就租給別人養殖(F, 2012/06/20)。
  埤塘過去的分布也是客家居民重建小時候記憶的的方式,透過特定標的物的比對,可以回想過去的生活片段,也顯示客家人正隱形化於都市化當中。以前聽說桃園縣政府的環狀道路就是個大埤塘,現在填平了,早年附近都是農田跟墳墓,還有日據時代的火葬場,這裡以前也有一些客家人,不過現在很少聽到了(客家話),有很多住戶都是外地人,還有外籍勞工(D,2012/07/17)。

  我們家這邊的停車場跟前面的花圃以前是一口池塘,拿來灌溉的,後方是以前我們的祖宅,現在我們兄弟都住在一起,但是現在太多外地人了,很多都不認識了(B,2012/06/19)。
  埤塘也是以前生活記憶的建構要素,過去為充分利用埤塘,將埤塘周邊的步道作為客家梅乾菜曬該的場域,這樣的利用,也帶出客家人對於祖先的懷念。以前的埤塘是拿來種田的,現在是拿來給我們散步用,以前客家人吃的福菜要太陽曬好幾天,都是拿到埤塘池邊來曬,現在走到埤塘邊,還會想念媽媽的味道(E,2012/07/18)。
  今日,埤塘在某些地區的分布,使得他們顯得有文化觀光或生態觀光的價值:
  新屋是典型的客家聚落,有古蹟和祠堂,范姜、羅姓、許姓宗祠都在這裡,因此,這裡發展成親水公園,是很有潛力的。觀音這邊也有一些社區營造的活動,向廣福社區客家居民已經有和社區規劃師一起結合埤塘、廟宇、濕地等等,串聯一個綠色自行車隧道,弄成一個生態公園(B,2012/06/19)。
  可見,迎合都市人追求鄉間具休閒、歷史、文化、觀光的訴求,也為創造客家地區的新發展方向。

  埤塘的功能是否彰顯,和農地最為密切,目前農地縮減,也存在結構性的問題,包含工業化、都市化發展,農業勞動人口外流,都市也有建地需求,便將農地轉作其他用途,相對地埤塘也容易因為身處工廠、住宅居而有汙染、荒廢的命運,而其次是出租做為養殖的用途。無論如何,埤塘的消失與客家生活記憶的消失有相關,因該地務農者減少,工商業發展,該地增加許多外地來此就業的外地人,致使客家族群逐漸隱形於都市之中。從水利空間談客家生活記憶者,事實上,我們沒辦法將埤塘認定為客家人、客家地區所特有的景觀,然而,若從廣義角度解釋,桃園市客家人密集居住之地,其水利空間與客家先民的互動即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由此角度去探討,透過客家訪談者對於過去生活記憶的建構可發現,埤塘仍是客家人(尤其是農民)的生活重心和水源,且對於當今客家地區整體環境的規劃有所助益。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李誠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