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72期 2013/01/01出刊/ 半月刊

 

 

客家族群與政治

【文/葉嘉銘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以下節錄自: 客家政治經濟 (2010, 江明修 主編)

壹、民主發展的理論基礎以下就結構論與過程論來論述之:

一、結構論可以歸納出四大因素:

  (一) 經濟因素一個國家發展程度越高,代表其民主化的程度越高(二) 社會因素中產階級的形成,使得英、美的經濟開始蓬勃發展,也造就了民主政治的誕生。(三) 文化因素由Scalapion於1999年在研究亞洲國家民主化過程後,指出亞洲國家: 集體主義太強、個人主義太弱,此現象正是民主化過程中最脆弱的地方。(四) 外在環境因素ex: 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的民主化,深受歐洲共同體的影響。
二、過程論Rustow在研究瑞典和土耳其的民主轉型的歷史後,提出民主轉型有四階段:

  (一) 背景條件在一個特定的領土內,形成一種多數人所共享的「國家統一」政治認同感。(二) 準備階段在此階段工業化的過程中,製造業菁英崛起並且企圖維持現狀、保有既得利益的舊勢力爭取權力。(三) 決定階段藉由民主程序,使得雙方得以更想政權的民主規範。(四) 適應階段民主規範一旦建立之後,就會逐漸變成習慣。

貳、客家民主政治的歷史演進一、發軔期 (1987~1989年)客家風雲雜誌社的建立,不僅是從客家角度發生的輿論公器,也是台灣客家人意見匯流的象徵。客家風雲雜誌社也主導1988年12月28日的「一二二八還我母語大遊行」。二、集結期 (1990~1995年)此時期出現了「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台灣客家文化研討會」以及「新客家助選團」。三、制度期 (1996年~)1996年7月,「寶島客家電台」正式以基金會運作,可以視為客家運動訴求制度化的開始。則2001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成立(2012年1月1日改制為「客家委員會」)、客家電視台開播,則是客家運動訴求制度化最顯著的效果。

參、閩客輪政的桃園縣之政治發展桃園縣的人口組成以閩、客為主,而且比例相當,其中客家族群以南桃園為主: 中壢市、平鎮市、楊梅鎮、新屋鄉、龍潭鄉和觀音鄉。所以桃園縣呈現獨一無二「南北輪政」的政治慣例: 一、縣長由閩客各任兩屆、二、縣長為閩南人擔任時,議長則由客家人出任,副議長由北區推選。但是在1977年「中壢事件」之後,上述的權力運作關係的重要性逐漸式微。

肆、民主政治轉型後客家政治的發展一、地方政黨輪替二、閩客平衡的慣例消失三、族群分野的趨變四、依政策取向浮動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李誠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