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72期 2013/01/01出刊/ 半月刊

 

 

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

【文/林敬育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歷經時代的變遷與多年建設,台灣的開發由南向北而東發展,農耕型態社會轉型,台北(或高雄、台中等)成為全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變成一個繁華的大都會。一九六○年之後,台灣島內的「城鄉移民」互動關係頻繁,台北成為鄉下人士發展宏圖與實現理想的所在,大量「二次移民」向都會區集中,試探一展長才的空間,而位於苗栗縣西湖鄉的林氏家族,也隨著移民潮,在八○年代大量移往新北市(原台北縣)。

  筆者從「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兩個概念出發,試圖從清明祭祖、原鄉的信仰、傳統客家飲食、客家語使用和客家語傳承等作為切入點,探討新北市與苗栗縣城鄉之間的客家記憶如何透過身體的實踐與儀式的展演得到保存和強化。語言是傳遞訊息的重要媒介,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林氏家族不論是留在原鄉、或者遷移到新北市的移民皆表示,客家語仍是與家人和客籍友人溝通的主要工具;語言承載著記憶,可以增進溝通並強化集體記憶,凝聚群體,增進認同。

  客家傳統的飲食,為客家人的一大特色,也是客家人的重要符碼,作為情感與認同的連結;但不論在苗栗原鄉,或者新北市林氏家族移民,此項文化傳統都漸漸在流失。而傳統民間信仰方面,林家家族傳統祭拜的媽祖、觀音娘娘、土地公等…此種祭祀習慣在原鄉仍保留完好,但新北市移民已未再延續此傳統。新北市的林氏家族移民,離開土生土長的故鄉,大多仍然保有身為「苗栗客家人」的原鄉認同,但也有受訪者表示「日久他鄉是故鄉」,既為「台北客家人」同樣也是「苗栗客家人」。顯示移民的集體記憶與生活經驗和生命歷程所造成的多重認同。

  總的來說,原鄉的林氏家族和經過移民到新北市的林氏家族,此城鄉流動在「客家記憶」上,並無明顯差距。兩者皆表現出強烈的客家意識,但在語言傳承部分,原鄉受訪者皆表示其第二代能夠使用流利的客語交談,而新北市受訪者大多表示其子女不諳客語,或者只能夠以簡單的客語溝通,那麼,其客家記憶與客家認同又如何呢?此現象或許能提供未來研究發展的新契機。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李誠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