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貞、黃雅鈴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生為客家學院的學生,不免俗的時常被問起何謂「客」家,對於從小就生長於客家聚落的我們而言,其實很少會仔細探討:何謂客家。在這學期的課程當中,我們討論了許多族群與客家之間的議題,這次,藉由訪問所上的陳欽春教授,希望能夠透過此次的專訪與討論,進一步引發我們對於客家代表著到底是怎麼樣的人事物,有著更深刻的想法。
欽春老師於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任教多年,其專業科目有政策行銷、行政學與量化分析等。在這次的訪談中,我們與老師討論了幾個和客家有關的議題,此次,主要以「客家未來的發展」與「客家是否處於被建構的狀態」,做為主要論述的方向。首先,對於「客家的未來發展」而言,現階段主要有兩大方向,其中一種是繼續維持過去客家的傳統、鞏固客家傳統文化,另一種則是在維持傳統客家文化之餘開拓新的客家文化產業、建立新客家。和老師討論的過程中,老師認為其實這兩者並不衝突,就如同族群關係中的前端與後端,前端為瞭解固有語言、文化的基本重要性,藉由了解自我文化,才能奠基往後文化創新的基礎;後端則是奠基於固有文化基礎和它者交流互動,以此基礎將族群文化向外推展至社會中;整合以上兩點,傳統的客家同質性文化相互瞭解,得以凝聚共識,但是如果能以此基礎與他者(其他社會文化)交流互動,讓客家文化得以向外傳送,推廣至非客家的族群,不同族群間互相學習,則族群間的文化,便能夠在保存傳統之於更廣為人知。
其次,對於客家的建構議題而言,老師認為現今的族群文化,只有人體的基因是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的,其他的文化等都是被建構出來的,而這些被建構的文化會隨時間、環境變化而改變。舉凡來說:如客家花布與油桐花即是實際的例子,在這之中,建構的過程和建構出來的文化意涵,就好比「典範的轉移」,舉例而言,過去我們都認為烏鴉是黑的,但其實不然,也許在人類未見過的區域中有著無數全白的烏鴉,就好像白色是正常毛色,黑色是異例。可當我們所見所聞皆認為烏鴉是黑色時,白色此時就成為了異例。以現階段的客家文化來說,花布就是一個明顯的典範轉移,透過長期的建構,花布即成為了客家文化中某種程度的代表物件和某種象徵。雖然建構代表著族群中某種意義的轉變,但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藉由和其他族群的互動,找尋自我文化的代表意涵,或是定位自我族群、凝聚自我族群認同,也許才是族群未來持續發展的大方向。
我們認為客家未來的方向,就像老師所說的一樣,在快速轉變的時代中,除了保有傳統語言文化外,還可以更積極地向外拓展,與其他族群文化互動交流,讓這個世界上非客家的族群也能享受到客家文化的真、善、美,了解客家族群更多的歷史背景,也從這些歷史背景中找到過去大時代下的,屬於你、我共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