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72期 2013/01/01出刊/ 半月刊

 

 

政府重視努力栽培 梅州山歌「聲聲不息」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梅州人喜歡聽山歌,但會唱的人卻逐漸凋零,當地政府也意識到這樣的危機,並透過藝術學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專業山歌演員,這群學生畢業後,更可直接進入公營劇團演出,不怕沒有工作,而近年來梅州市山歌劇團,更不斷推陳出新,希望能夠吸引觀眾,將梅州的山歌文化,繼續傳唱下去。 

  大型舞台上,划船小夥子和岸邊少女,隔岸對喊的情話,渾厚嘹亮的歌聲,讓人像是穿越江河山巔,領會山川壯麗的景象,這是原汁的梅州客家山歌。同樣是唱山歌,但搬到了劇場中,加入劇情以及對白,就成了一齣精彩動人的山歌劇。細緻的舞台布景,隨著情節變化,燈光一直變、襯托氣氛,在在透露出客家原鄉,對於山歌劇的講究,甚至連劇情都不脫傳統客家習俗。 

  「姐姐我當等郎妹的時候,你還沒出生,姐姐妳才不會老,才不會老。」 

  像這一齣正在上演的「等郎妹」,講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年幼女孩,嫁到沒有男孩的家中,苦等婆婆生兒子,自己才有丈夫的故事,儘管以傳統客家婚宴陋俗為發想,但更要凸顯的是客家女性的堅韌。 

  中國國家一級編劇 林文祥:「要增加我們客家文化的色彩,讓我們本身客家人,看了之後覺得親切,外人看了會有神祕感,會有嚮往感。」 

  除了劇情,相當具有客家元素外,台上的演員也清一色都是梅州客家人。隨著老一輩的山歌人越來越少,現在記者身後的這群年輕人,大家全心準備所學得山歌劇,希望能用另一種形式,將梅州的好聲音繼續傳承。 

  梅州市山歌劇團團員 謝曼麗:「是一種樂趣,身為客家人,就一定要唱客家山歌。」 

  梅州市山歌劇團團員 陳晨光:「山歌這樣的事業,像我們梅州並沒有很多人在做,所以我覺得大家有必要,要共同把它做好。」 

  以傳承山歌為志的年輕演員,隨口都能唱上一曲山歌。這頭才唱完,另一頭接著響起輕脆的嗓音。 

  梅州市山歌劇團副團長 葉雪夫:「我們的山歌氛圍非常濃的,整個大家都非常用心。」 

  即興隨唱的功力,展現山歌的精髓,這也是演員經過完整山歌藝術,養成教育下的成果。 

  梅州市山歌劇團副團長 葉雪夫:「團員都會分批到中央、音樂學院,還有其它專業學校,培訓專業知識,因為青黃不接,所以就需要培訓年輕人,接著老團員退休後,這一批一批就這樣接上去。」 

  台灣客籍歌手 何易峰:「在這邊傳山歌,他可以用各個方面,他可以用專業的角度、專業的老師,去培養學生去做,是有計畫性的。」 

  相較於梅州用專業學校、劇團,培養山歌演員傳承山歌,台灣客家庄則得仰賴民間社團自行推廣,採訪這一天,就剛好有從台灣來的山歌交流團。 

  「你們兩個配合好後,不能走到太前面,你走到太前面,就沒有走到位,臉皮都皺了,怎麼還會怕,要讓人高興,尤其我們台灣來的,不能丟臉。」 

  即使平均年齡大了些,也沒有受過專業的山歌訓練,但這群叔叔阿姨仍舊聚精會神全力「備戰」。一曲又一曲,在台灣膾炙人口的客家歌,儘管不比梅州山歌傳統原始氣勢磅礡,但卻也展現台灣客家歌謠多元精緻的風貌。 

  梅州市山歌劇團副團長 楊苑玲:「同樣是唱客家山歌,但我們梅州地區的客家山歌比較高亢,台灣地區山歌比較平緩,但琅琅上口。」 

  隨著時代的演變,分隔兩岸的客家人,歌曲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風格,但唱的卻仍舊是自我族群的認同與情懷。 

  「不管我們在哪裡,牽腸掛肚,我是客家人。」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李誠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許宏勛、彭琦倩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許宏勛、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