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在日治時期,本土京劇和四平戲,曾經盛極一時,現在卻後繼無人,台灣音樂館在4年前,著手調查八音的范姜新熹,本土京劇的張文聰及四平戲的古禮達和莊玉英,3種戲曲音樂4位藝師,並且整理成為有聲書,藉由他們的口述歷史及影像,記錄傳統戲曲的昔日風華。
在過去客家庄的廟會或者婚喪喜慶場合,八音不曾缺席,但是時至今日,由於傳統技藝的式微,通曉八音的藝師,多半已經上了年紀,像是已經被列為,桃園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的范姜新熹就已經80多歲,而向他學習的人多,卻少有能接手的人。
客家八音樂師 范姜新熹:「我是北管先學,先學北管的曲牌,還有唱曲先學,2年才學八音,音比較不好按,比較沒有這麼好學,北管來說很快,北管就是照字譜,八音要學曲調,沒有這麼快學,至少要20年,八音至少要20年才會好聽。」
通曉八音的范姜新熹、范姜新煙和范姜新堯三兄弟,自幼師承父親范姜文賢,其中范姜新熹另外接觸了,道教的科儀等傳統音樂和許多樂團藝師,是朋友也是師徒,無形中也增加了客家音樂的內涵。
台灣戲曲學院客家戲系系主任 林曉音:「都跟客家的表演藝術相關,在他身上我們就會看到,不只一種技藝的一個,領域的視野跟景觀,我們可以看到他,在不同圈子的一種活躍度,跟業界裡面的一種互動。」
目前八音的部分,仍有少數樂團會演奏,但是曾在日治時期,蓬勃發展的本土京劇和四平戲,卻在國民政府來台後逐漸式微,最終成為文化遺產,這次台灣音樂館,透過4位老藝師的口述歷史,和少數僅存的影音資料,製作成有聲書,為曾經的台灣傳統文化與技藝,留下最後身影。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