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人華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關於鄧建邦〈彈性下的限制:理解中國台幹的跨界工作流動與生活安排〉一文,描述台商為一群菁英白領階級,因為其擁有的技術,而能享有自由、獨立的流動性,可以在國與國間移動。但他提醒,其所呈現的高度流動性,其實含著一體兩面:
一方面對於這象徵自由的能動,另一方面,這其實表達的是「一種強制」,而「跨界流動的台籍幹部,選擇的是一種彈性勞動體制,需面對高度的風險」,他們的前進所擔負的任務是培養出一群可以取代自己的人,但相對的不見得有退路的保障。
跨國企業需要一步步將觸角延伸至海外,本地培訓出的(菁英)幹部負擔起複製與培育自己接班人的責任。以身邊一名台灣大學畢業生為觀察對象,其服務於餐飲業,任職台灣的日商公司,而其公司在台灣的發展之外,亦慢慢的擴至上海、菲律賓等地;在擴店之前,將知會全台分店,通過筆試面試,遴選出極為少數的菁英前往當地短時間內「帶起一間店」,任務終了後就功成身退回台灣。在此,前往當地開疆闢土被視為需要經過強烈競爭(因為名額少)的光榮任務(通過,即為對能力之肯定)。
台商、日商、美商…多元的交會,在不同的國家企業背景之下,公司對員工的要求與訓練是否有影響?而人才跨國流動已不足為異。在這樣的趨勢之下,個人生涯規劃有著更大可能。
參考資料:
鄧建邦,2007,<彈性下的限制:理解中國台幹的跨界工作流動與生活安排>, <<研究台灣>>第三期,頁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