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郁芬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畢業生)】
臺北市之客家族群大多屬於二次移民,因其位處都會區屬性,「隱形化」之趨勢一直被許多客家研究學者認為是客語能力流失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臺北市客家族群遷移源流與發展,並依據臺北市客家文化政策論述其客家文化治理現況,且以2011年10月15日開園之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做為平臺,具體描述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與臺北市客家社團間協力互動之文化治理模式,透過此一文化治理模式,分析臺北市客家文化治理之方式與可行之策略。研究發現包括:(1)對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之「文化意象」、「文化建構」、「文化推廣」與「文化服務」治理看法態度上,不同族群間雖具有顯著之差異,但多抱持肯定之態度。(2)臺北市客家文化政策目標可透過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之空間實踐,並形成了臺北市推動客家文化政策與客家社團、所屬教育中心班別等協力合作之文化治理新模式。(3)以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流動之空間文化形式,貼近常民生活,使臺北市的居民們與這個空間重新產生關連,有效推廣客家藝文活動。(4)透過文化展演、研討會、主題活動等多元發展途徑讓更多的人認識客家,愛上客家,但唯有以客家文化為導向的文化形式再生與發展,才是讓整個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永續經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