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詩文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Q: 想探討採茶戲的歷史淵源,必須先從採茶舞談起,才能對歌舞變成採茶戲以及三腳班流動等情況,做比較正確的論斷。 
                一、採茶歌和採茶燈的興起 
                  (1)採茶戲和三腳班是一個劇種兩種不同的名稱 
                  (2)採茶戲則先有採茶歌舞,然後是因增加各種不同人物和故事的表演,這就構  
                  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戲曲,名曰『採茶戲』。這種採茶戲最初階段僅限三個角色出場表演,所有又名『三腳班』。線將兩者並列再一起,便可簡稱為『三腳採茶班』。 
                  (3)南宋時代,流傳於浙江湖州、杭州等地的採茶歌,可見其明文記載。 
                  錢塘人汪元量<胡洲九十八首>中有詩說: 
                  江頭楊柳舞婆娑……隔傳又唱採茶歌。 
                  永嘉人俞德鄰<癸未遊杭,做為口號十首,因事雜以俚語,不付詮釋>詩說: 
                  堤邊楊柳拂清波……採蓮人唱採茶歌。 
                A1:事實可以證明,浙江的採茶歌不僅產生較早,而且在南宋時代就已經離開茶區。 
                  貫雲石【南呂‧一枝花】之【感恩詞】詞: 
                  閃的我鸞孤鳳單,枕剩衾寒。 
                  梨花院,採茶歌,憑欄杆。 
                  張可久【中呂‧喜春來】<永康驛中>詞: 
                  荷盤敲雨珠千顆……松外採茶歌。 
                  
                A2:可見元代浙江採茶歌的流行,除去杭州、湖洲等地外,還傳到金華府永康一帶。 
                  王驥得《曲律》在論述「南北曲」之後,接著則說: 
                  南之濫留而為吳之山歌、越芝採茶豬小曲……。 
                  以上所稱「越」地採茶小曲,當然就應包括紹興採茶歌在內。 
                 A3:這些事實證明,從南宋到明代萬曆的數百年間,流傳於浙江各地的採茶歌一直再受文人的關注,並將其名稱寫入他們的詩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