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毅誠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研究所研二生)】
嘉盛里的社區發展能夠成功,在於導入企業管理的概念與方法,並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加以運用。在在使得嘉盛里的里民能夠迅速凝聚,社區發展工作事半功倍。
嘉盛里的人口結構顯然也影響社區發展的成敗。作為人口少流動而穩定的農村社區,社區發展的推動者對於里內人口較易控管、動員並能加以運用,故嘉盛里的模式並非任何地區都能模仿,但值得有類似條件的社區加以注意。
嘉盛里得以推動社區發展,得力於里長的奔走支持,以及里幹事憑其在民間企業的經歷與專業,以此規劃與經營。而嘉盛里社區發展可分為幾類:
發展現況與文物保存兼顧,其次將里內各連外道路以地標標記,各古老建築以QrCode做標記,並在五文昌廟設置Wifi無線上網,傳統結合現代、文物結合科技。從上網與打卡產生了吸引外地遊客的誘因。
加強與里民的溝通,目前已做到養成里民每週定時前來活動中心開會的習慣,這使得里民之間能夠溝通,並能上情下達。
發展地方經濟,建立粄仔食品合作社,促使參加的里民入股,股金除了回本,並從事社會福利基金、辦理保險、以專人從事投資獲利。入股里民有必須參與製作且不得私自對外販售的要求與義務。且藉由股金相傳,吸引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回流。而粄仔的製作更力求生動、品牌化、企業化,至此賦予了現代新意。
作為一個農村社區,揆諸嘉盛里的每遇燈節一脈相傳的火旁龍、守望相助的巡守隊、將傳統美食賦予現代新意粄仔與菜包、結合文化與科技的社區環境,我認為是可以代表苗栗客家的。
粄仔與菜包,做為客家傳統美食,在在展現了客家人崇尚米食的風俗,是客家人就地取材,以及發展米食文化的創意。
火旁龍也代表了客家人的特色,舞龍向來為華人的重要活動,但是炸龍卻是客家人所獨有,嘉盛里年年參與火旁龍活動,證明了其社區的客家特色。
至於巡守隊,則是回復農業時代守望相助、雞犬相聞的醇良風俗。將科技運用於充滿人文氛圍的社區環境,更有助於維護固有的傳統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