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68期 2012/11/01出刊/ 半月刊

 

 

「山林列傳」專題 一窺台灣山林發展史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台灣山地多過平原,山林婆娑蘊含著豐富生機,客家新聞從今天開始推出「山林列傳」專題報導,探討台灣山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客家族群如何用智慧與山林共處,翻開台灣林業發展歷史,真可說是斑斑血淚。不管是日本治理台灣時期,還是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山林資源遭到掠奪與超限利用,從1945年開始,到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為止,山林遭到砍伐的面積,就超過3座玉山國家公園,今天我們要先來看看,台灣山林發展的一頁滄桑,從過度墾伐、掠奪資源,反思我們的山林政策。

  1912年阿里山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開啟日本政府,有計畫、有系統的伐木事業,緊接著太平山、八仙山林場先後開發越來越多,台灣珍貴的檜木、扁柏,相繼倒下運往日本,總計從1912年到1945年為止,日本政府砍伐台灣山林,面積達到1.8萬公頃。

  中華造林協會名譽會長 黃明秀:「日本扁柏顏色淺,日本人拿來蓋房子,淺色比較好但不耐用,我們台灣的扁柏,比日本的耐用好幾倍。」

  文史作家 楊蓮福:「1930年代大東亞政策裡面,有提出所謂的工業日本、農業台灣,以這三大林場出口,作為日本賺取外匯,或者支援日本母國的需要。」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百廢待舉的台灣,然而中央政府卻因財政艱困,因此開始實行「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政策,全面皆伐森林外銷以賺取外匯,光是1971年,砍伐面積就達到1.6萬公頃,幾乎是日治時期的總伐木量。

  淡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吳明勇:「那1964年開始,台灣每年伐1萬公頃,這樣伐到1976年,2年就伐了日本總數。」

  不過,過度的山林開發也造成了災難,1959年的八七水災、1960年的八一水災,以及1963年葛樂禮颱風,都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社會輿論普遍要求國土保安,加上19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艱難的國際處境,讓當政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山林利用方式。

  淡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吳明勇:「當然是你忽然孤立,孤立了當然是要爭取,非國家性的外交關係,那台灣的森林資源,事實上就提供一個很重要的(觀光)地方,所以說國家公園的出現,光這樣的意涵出來,他也慢慢的可以指向,林務局以早期政治性,比較專一性伐木的目的,他也應該即將要改變。」

  1980年代國家公園相繼成立,1985年森林法全盤修正,將國土保安明確入法,1989年台灣省林務局改制為公務機關,經費不再由伐木所得,而1991年政府更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正式進入尾聲,台灣山林開始邁向新的階段,從砍伐到保育,也開啟了新的挑戰。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李誠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