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66期 2012/10/01出刊/ 半月刊

 

 

我在中大客語所之學期心得

【文/彭琦倩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在中央客語所已經進入了第二個年頭,也從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碩一生,成為略知一二的碩二生,身分也從碩一新鮮人成為碩二老人了。這一學年,在課堂上有很大的收穫,在課外活動上也參加了大大小小的客家相關活動。不僅獲得了課堂上的充分知識外,課外活動上的學習也有充分參與和了解。對於客家這個領域以及方向,也有了更不一樣的見解與規劃。原來平時我們所看到光鮮亮麗的活動背後,其實背負著許多無人不知的辛酸與無奈,這也難為「為何客家至今一直無法被年輕人吸引以及關注?」。

  課堂上,學習了許多過去從未接觸過的課程,像是學會了客家語言的國際音標、漢語拼音,也熟知了古今中外的聲韻學,音韻上的演變規律,使用廣韻反切每個字的正確讀音,利用異體字典考證客家字的本字以及本義,熟知漢語方言通論九個代表性的語言特徵與異同,使用客家字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研讀《三字經》、《惜時賢文》、《四言雜誌》、《千字文》、《論語》的客家四縣音及海陸音等等。這些都是在碩一時期的收穫,雖然沒有每一項都非常專精,但是都有基本的了解,相信學到了這些再努力研讀與精進自己,一定會有更不一樣的見解。

  課外活動上,也有許多豐富的經驗,像是參與了第二屆「台灣客家語文研討會」的籌備,也參加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客家文學、文化相關的研討會,以及和輔大的學弟妹一起組成隊伍參加了第二屆「大專院校客家采風巡迴列車活動」,協助客語認證中心客語認證中高級考試、至台東參與「好米收冬季,來去客庄住一晚」的活動,協助客家學院第一屆的「客家月」活動表演等等。這些活動,有些是籌備人員,有些是參與人員,各有不同的身分。在不同的身分背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像是參與者會注意這個活動來參加的是什麼人?參加的人多不多?活動內容有不有趣?籌備人員所注重的是報名的人多不多?經費有沒有達到核銷補助標準?活動前的宣傳、活動中參與人的反應,以及活動後的回饋等等。

  在這一學期,透過課堂上與課外活動上不同角度的經歷,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客家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不單單只在學術上抑或是活動上,學術和活動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熟知學術而不加以推廣,學術也即將漸漸死亡。但若不斷的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做足了表面,卻不著重在活動的本質,漸漸的活動也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行成了「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這種現象。過去曾經在大學期間熱衷的舉辦活動、參與活動,在研究所期間也接觸了學術領域。發現,原來社會上有好多面像如果沒有去接觸,真的無法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在這一段期間有點迷失方向的我,也要清楚知道自己是要推廣客家還是要研究客家?因為如果弄錯了方向,是會亂了自己的步伐,也期望初進來客語所的學弟妹們,在一開始的時候要非常確定自己的方向,並且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努力,自然而然就會找到你們要的出口。也記得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切記「莫忘初衷」四字箴言。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