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66期 2012/10/01出刊/ 半月刊

 

 

社運在網際網路上的展現:台灣社會運動網站的聯網分析心得

【文/陳依珣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三生)】

 

  這一篇文章是鄭陸霖與林鶴玲兩位學者發表的期刊文章,完稿時間是在十年前(2010)網際網路正邁向蓬勃發展的時刻,兩位學者就文獻為輔、資料匯集分析為主,以假設性進行經驗檢證,對社會運動在網絡連結推演做出量化的分析,所以從文章中可看到幾個作者製作的數據表格與圖表。

  今天如果用網際網路做這樣社運工作的話,他就會設定在一個族群上,而這是甚麼樣的族群呢?就是會利用上網去獲得資訊的人,那這群人不一定全部的人都包括進去,因為是有限制的!可是如果在一般的媒體上面作社運,其表現手法可能是遊行、或是在報紙上頭,必須經過電子媒體去報導,才能夠讓所有視聽人看到。可是網路不一樣,網路上的一群是你不知他們在哪,也許在偏遠阿里山上,也許在隔壁的鄰居、也許在國外,所以它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像是同志運動:如果今天在公共場合,都是同志給你做號召的話,可能會有許多同志不敢站出來,因為他們擔心世俗的眼光,可是如果在網路上有個隱形的作用,就可以很大膽地按讚,可是要你參加遊行又會不敢!所以社群網站推動社運原因就是,一群沒法運用一般媒體、沒法操控傳統表態方式,他就會利用網際網路來當作一種「工作」,那當你網路社群到達一個量,就可以達到社會運動的目的,比如說你可以號召多少人,可以統計目前有多少人支持這個運動,所以網路在社運上扮演著與一般媒體表現不同的角色。

  另外,韓國於2006年底就已立法通過,規定凡在大型入口網站或公共機關的網站,要張貼個人意見或評論時,必須以真實姓名登入。甚至因這樣的事件一再發生,還要求部落格作者以及大型入口網站中所設立的網上論壇,凡要發表言論者都需要輸入個人身份證件號碼,才可以發表言論。

  如果公領域的網際網路必須受制於政府的控管,那就變成傾向不民主的枷鎖;可是若官方不伸手去操控,那麼網路跨海詐騙集團、人身攻擊、文字霸凌毀謗,人人都把情緒負載於虛擬網路上了,雖然,有國外學者批評韓國對網路言論立法的規範是不民主的念頭,可是網路上匿名又不受限制的發表言論,的確有可能被淪為惡意人身攻擊或漫罵、毀謗當事人而達到自己情緒發洩的目的。那,網路這樣的公領域是否需要官方政府的控管呢?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王鴻宇、周佳儀、涂正強、彭琦倩、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