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依珣、羅郁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三生)】
受訪者:清窯工作室負責人、苗栗工藝產業研發分館、陶藝工坊老師湯潤清
近年在苗栗縣長的美意之下,由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所主辦的一系列供民眾免費享用的藝文活動,嘉惠著苗栗民眾,某種程度上,也許如縣長所期待的,提升人民對「美」感受的素養,然而,同一時間,地方土生土長的藝術團體及藝術家如何看待縣府規劃的藝文活動?其資源是否受到擠壓?如何被擠壓?又或者處在邊緣角落的地方聲音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撰文的同時並非抨擊源自國外的藝術相關活動,而是相信在接軌國際之餘,亦能為地方客家提供舞台,文化就其本身而論,沒有優劣的區分,更沒有文明與落後的差別,她的意義與價值,乃端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這位「母親」。預見山城中一股股振奮客家文化的可能,正是這些流著苗栗血脈的藝術,等待人們去挖掘其中的真與美,以及自成一格並且引以為傲的客家文化特質。
揭開貓貍專屬的陶藝文化面紗,山城獨特之魅,冰冷的字句話不出,唯有撥開氤氳的霧氣,親自走訪鄉間角落處,才能驚豔到地方藝術勾勒出的熱情與人情,邂逅陶藝與客家文化編織成的華麗饗宴。
台灣工藝之家湯潤清老師,畢業於復興美工,之後就回到苗栗投入相關的雕塑行業,在民國74年的經濟環境下,這類特別的行業已經算是末期了,當時台灣產業外移,影響了許多的專業人士面臨改行困境。曾幫客委會設計桐花祭系列活動,湯老師在訪談中提及自己在學習創作陶藝作品的歷程中,皆是全力以赴去做,而不被歷屆的得獎炙手可熱的作品構想所框架住。老師對於客家族群的特色也表示不用刻意去表現,堅信「人在物就在」。最後更是帶我們介紹2005年獲選『國家工藝獎:一等獎』的〈君子之爭〉,其中以陶土燒出竹壺,顯現乾燥後竹子之肌理與成色,與眾不同的作品讓人深深著迷創作者的巧思。
與湯老師訪談中讓我們收穫良多:他將精湛以及豐富的創作經驗,融入群眾的生活層面,激發各種花藝器與茶具運用的可能性,也讓技藝薪火相傳種下發芽的種子。
(攝於2012/06/29)
特別感謝:陶藝老師湯潤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