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客籍藝術家趙世君及服裝設計師徐秋宜等8位藝術家,運用生活常見的寶特瓶、包裝紙等材料,結合創意與設計,創作出環保美觀的燈飾、紙器,同時將傳統藍染結合燈光,創造出如山林般景觀效果,作品並在台北市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展出到9日,希望在冰冷的水泥都市,探索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
利用回收的寶特瓶,剪出一片片綠葉與花瓣就是一件環保的藝術品,再連接太陽能板,當白天接收足夠的日光,入夜後轉成電能,就能為晚歸家人留一盞燈,藝術家趙世君創作的燈飾,不僅廢物利用,也表達對家庭的重視。
藝術家 趙世君:「本來是一個百年不會壞的東西,然後讓它變成一個藝術品,然後妝點我們的門口,然後讓晚歸的家人,可以得到一絲光明。」
也有藝術家以傳統藍染工法,在畫布上印出層層疊疊的山巒,透過燈光投影,製造跑馬燈般的效果,令人彷佛置身山林間,滿足都市人對大自然的渴望。
服裝設計師 徐秋宜:「媒材都是有來自於回收或是自然元素,或是哪怕它造型,可能是一個跟自然意象有關,那也有用一些比如說,我們周邊生活裡頭一些環保材料,怎麼樣讓它有再存在的價值。」
平常喝完就丟的啤酒瓶,經過簡單裝飾後,也成為各式各樣美化空間的花器,藝術家們運用家庭常見的物品作為創作材料,結合對生活的觀察,探索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