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琦倩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研一生)】
				
				一、閩語的分佈 
1-1分布地區 
                
                  
                    | 省區
 | 地理分布/當地稱語  | 人口數量  | 
                  
                    | 福建省  | 福建省沿海出口的江河流域「閩江流域」分布60個縣市  | 1800萬人  | 
                  
                    | 廣東省  | 粵東的潮州、汕頭、汕尾3個地區15縣市,雷州半島4縣市。當地稱” 潮汕話、福佬話” | 1500多萬人  | 
                  
                    | 海南省  | 東部南部和西南沿海12縣市  | 500多萬人  | 
                  
                    | 浙江省  | 蒼南縣閩南話(大部)泰順線閩東話(少部)當地稱” 蠻話”
 | 100多萬人  | 
                  
                    | 台灣省  | 各地通行閩方言,除西北部的苗栗、新竹通行客方言、中部山區高山族語  | 1800多萬人  | 
                  
                    | 閩方言島  | 廣東(中山韶關)、廣西(平南玉林)、浙江、四川、江西、香港、澳門  | 200萬人  | 
                
                唐宋以來,閩人向南洋移民,閩方言在東南亞各國也有廣泛分佈。比較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當地稱為”福建話”,其它也和本土一樣稱為潮州話、海南話、福州話、興化話。使用人口達1500萬人以上 
                1-2閩語在國內國外分布的特點 
                
                  
                    | 一、沿海岸線分布
 | 中國東南大陸閩、粵、浙三省的海岸線閩語佔據將近三分之二,加上海南、台灣兩大島,閩語佔據全國海岸線近三分之一。  | 特點反映閩語的先民歷來就有海洋謀生的傳統  | 
                  
                    | 二、東南諸方言中分布最廣的方言之一  | 在閩、台、瓊三省是首要方言,在粵省為第二方言,此外還散布於6個省區。  | 特點反映閩語本土本來就是耕地缺乏的丘陵地,有人多地少之患,因而有向外移民需求。  | 
                  
                    | 三、向海外流播的兩大方言之一  | 和粵語相比,閩語走得沒粵語遠,但總人數卻比粵語多。在東南亞國家更為集中,  | 特點反應閩人早有開港、造船,向外開放發展航運、商貿及海外移民的傳統。  | 
                
                 
                 
                二、閩方言的形成 
                
                
                  
                    |   | 時期  | 地域來源與類型特點  | 說明  | 
                  
                    | (一) | 戰國後期的閩越  | 閩北至今有不少越王台、越王城、越王墓的遺址  | 說明閩北武夷山曾是閩越人活動的中心  | 
                  
                    | (二) | 東漢末年  | 漢人最早開發的地區是閩北地區,當時入住閩北的有江東吳人和江西楚人 | 從現代閩與能找到一些吳語和古楚語詞 | 
                  
                    | (三) | 晉宋之後  | 黃河流域南渡的漢人經過江東之後逐漸南移入閩,六朝時漢人入閩,除閩北外以福州、泉州為中心  | 數百年間吳楚人、中原人、原來土著經過融合奠定早期閩語的基礎 | 
                  
                    | (四) | 初唐和唐末  | 兩批中洲人征戰移居閩中 (前者平定畬族,開僻漳州;後者建立閩國,經營福州)
 | 經過唐五代的300年發展,閩語定型。閩北建州、閩東福州、閩南泉州顯出差異(閩東、閩北、閩南之間早已分手。) | 
                  
                    |   | 閩語形成的多源流  | (一)原住民語言(古百越語)的「底層」 (二)上古時期吳楚方言的留存
 (三)六朝之後多次中原移民帶來的北方共同語
 (四)唐末五代整合成定型的方言系統
 | 多層次的語言特點以整合成定型的方言系統  | 
                
                閩方言成為現今五區並存的格局                         
                  1、閩南方言向廣東省擴展,播散到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島、海南島上 
                  2、北端的興化軍和省城往來密切,深受影響,形成了新的方言差異 
                  3、閩北經濟中西東移,受到戰爭破壞、人口更替變動大,方言分部產生變動 
                  4、吳人入住浦城,浦城北部的閩語蛻變成吳語 
                  5、贛人入住邵武軍各縣,閩語蛻變為贛語 
                  6、閩南和客家人入住沙溪流域,南片沙溪流域形成小的新區 
                閩方言形成內外方言差異大的原因 
                
                  - 經歷多次大批量的移民,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帶來的母語在閩語中都有沉積的成分,不同閩語區遷出的人也會把自己的母語帶到新地 
- 境內多山,河流短急。形成共同閩語之後,各地產生新的方言差異 
- 經歷過多次民族的融合 
- 閩人不忘自己是來自中原華夏的傳人,因而早有學習共同語的傳統。 
- 歷代共同語對各地閩語發生過強大的影響,普遍存在的文白異讀就是古代方音和標準音的共存。 
 
                資料來源: 侯精一《漢語方言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