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倩斐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近年來的觀光發展,可以發現地方觀光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台灣各地地方政府積極將自然與文化特色整合到地方整體發展策略中,將地方內的自然、人文及歷史等資源轉化成節慶活動的內容政府抑為了發揚台灣客庄許多具有文化歷史傳承的節慶,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導,與各地方政府、鄉鎮市公所及地方社團合作。
許多客家地方節慶,漸漸的不只是客家人參與,也有許多非客家人同樂,充分顯示台灣的多元文化,可是在參與背後的程度、認知一定不盡相同。
義民節慶是漢人文化的一部分,有其文化歷史的發展脈絡,是源遠流長的一套生活方式,其背後依附著文化意識與景觀,社會世代相傳的體系,客家義民節慶有自身的特殊性,仍是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義民節是新竹、桃園十五大庄輪值區的盛大活動,也是客家人心中期待的活動,它代表客家人淳樸、敦厚、熱情、好客,更傳承客家人心中的忠義思想及精神,它是客家人最重要的活動,而義民爺則是客家人信仰的神。客家人將永遠傳承義民之忠義精神,並發揚它,使它成為客家文化中,最精髓的支柱。
客家義民節慶的每個祭典內容及儀式,對於客家信仰義民爺的大眾來說都是神聖且有意義的,每年的義民節慶主題多變化,像是賦予它新生命般,每項活動都有著豐富客家意涵的義民精神。
客家義民節慶就像是閩南大甲媽祖的信仰,從過去傳統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進入九○年代以後組成結構日漸老化,臺中縣政府所強調的活動國際化、遶境進香團隊年輕化的理想,與大甲鎮瀾宮形成雙方合作的基礎。直至2006年臺中縣文化局舉辦「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的無形文化價值探討列入大會討論主軸,2009年起中國註冊湄洲媽祖信仰為世界無形文化資產,全球地方化的衝擊,如何透過臺灣地方資源推展在地文化的獨特性,並且能強化文化主體的國際化、年輕化,成為臺中縣政府、大甲鎮瀾宮以及其他媽祖宮廟更為重要的課題。
宮廟不僅是地方宗教信仰中心,同時與全台文人在文化活動的推廣上亦具有密切的交遊關係。1999年以後,臺中縣政府辦理文化節,藝文活動為深化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文化政策方向,更呈顯出大甲鎮瀾宮媽祖信仰即便時空轉換,運作的形式改變,但其文化基底的本質仍舊存在。
最後,不管是閩南族群或者客家族群,他們對於節慶活動是非常的熱衷的參與,大家都會被那樣子的氛圍所吸引,而慶典的魅力,抑是凝聚客家族群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從此一思考點延伸,民俗活動如何透過地方政府民俗節慶政策的推行,向內解決文化傳承危機的基本課題,向外推展地方文化、產業、觀光的發展,賦予台灣地方文化的現代新價值,強化地方資源獨特性、個性化、在地化,最終達成年輕化、國際化、觀光化之目標。在實質效益方面,表現在藝文展覽與競賽活動密集、地方資源參與增加、學術研究與研習活動投入、帶動校園師生與民間社團的參與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