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依珣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2012六月客社所選定苗栗縣為這次的迎新田調之旅,苗栗縣是台灣客家族群的重鎮,此地區盛產黏土、矽砂等礦物原料,還有天然氣、煤礦和柴薪等燃料蘊藏豐富,因此成為台灣擁有最多古窯的地區;加上客家人向敬天惜地的傳統,發展出特殊的「火旁龍」和「拜斗」節慶活動;另外客家族群順應各地地形、氣候及土質等自然條件,融入客家的飲食文化,栽種各式農產,充分展現客家人向來努力克服困境、奮力求生,並且力爭上游的堅毅性格。
這次參訪了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客家文物館與銅鑼新設立的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可以在苗栗兩個文物館當中看到客家族群的先民篳路藍縷開創家園的歷史發展軌跡。更有日常生活中客家的民俗文物,例如交通工具:花轎、雞公車、板車、黃包車、三輪車等。銅鑼的客家文化園區的建築設計更令我印象深刻,從通往2樓常設展區的園區入口空橋可感受到,園區除了節能減碳尊重環境地貌及善用地方資源的設計理念,整體更是走國際化的大器寬敞格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另外,在第二天訪談苗栗工藝產業研發分館的陶藝負責人湯潤清老師,談話中更讓我們收穫良多:湯老師在訪談中提及自己在學習創作陶藝作品的歷程中,皆是全力以赴去做,而不被歷屆的得獎炙手可熱的作品構想所框架住。老師對於客家族群的特色也表示不用刻意去表現,人在物就在。最後更是帶我們介紹榮譽作品〈君子之爭〉,其中以陶土燒出竹壺,顯現乾燥後竹子之肌理與成色,令人驚嘆陶土之延展性與創作者之巧思。最後一站參訪了苗栗知名的文昌祠,現今為三級古蹟,文昌帝君掌司考試與考運,每逢考季,文昌祠香火鼎盛,大批信眾參拜,影印准考證許願,祈求金榜題名,高中再還願,成為各地文昌祠特色。大家也跟著參拜祈求文昌帝君保佑我們求學順利有成。
這是第三次參與所裡舉辦的迎新田野調查活動,雖然兩年前的屏東新生田調仍記憶猶新;但一轉眼已成為一、二年級學弟妹的「前輩」,兩年間收集了不少的知識經驗,藉這次兩天一夜的田野活動與學弟妹一同分享討論,如此教學相長愉快的學習,相信可以穩固新生們在踏入客社所前的模擬準備。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