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南部客家重心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在民國89年,由原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送審環評通過之後,即由客委會接手興建,而由於興建建築物面積減少,加上遊客人數差異,上午環保署舉行環境差異分析專家會議,希望儘早釐清計畫改變內容,讓二期工程能夠順利展開。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自100年10月營運至今,每天平均吸引2千名遊客參觀,不到原先預期的7千人,而目前每日250噸的汙水處理廠已經夠用,專家學者建議暫緩,預計在105年完成的新建每日510噸汙水處理廠。
專家委員 陳尊賢:「因為你講土壤是礫石層,那事實上你在整個報告裡面,第三點我要講你這個報告,你是概括性的講,因為你有這麼大的區域,然後你又很多植栽跟綠地,土壤特性你都沒有講。」
而其中垃圾處理廠面積,在本來預估625平方公尺,也減少到100平方公尺,其它先規畫作為綠地。
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組長 吳昌成:「再檢討一下就是說,就是說我們二期計畫的經費,也納入來考量,就是說到底需不需要再設置,如果說不需要,或者只要再增加,250(噸/日)就足夠的話,我們在這個部分再詳述。」
客委會表示,現階段除了釐清園區開園後,對於環境造成的影響外,同時也將在園區二期工程動工之前依規定提出環評,以期讓工程順利進行,避免產生爭議。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