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60期 2012/07/01出刊/ 半月刊

 

 

讀<Pathan Identity and its Maintenance>心得報告

【文/陳依珣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Barth研究Pathan人活動的區域,區域跨越了不同的生態環境。儘管生態環境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不同地區Pathan人的生計方式,但是他們都自認是同一個群體。

  Pathan人居住地區展現文化、社會的多樣型態,包括以下四種類型:(a)農耕地區與山麓地區混合的生態樣式,在政治上呈現為一種由平等主義的父系分支世系群體組成的無政府的政治模式。(b)主要定居在河谷和平原地區,經營高密農業,在政治上有一部分屬無政府主義,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開始受制於中央政府的管理。(c)生活在阿富汗或巴基斯坦城鎮中、從事不同職業的人,他們基本上已經融入當地社會。(d)遊牧的Pathan人,政治上比較為自由的部落制度。   

  Pathan人居住在四種不同的區域,且差異極大的生活型態,但是因為以上三種概念使得種族觀念明確,構成了Pathan價值觀的核心,過去認為這些區域的族群認同非常的統一且明確,除了建立在想像的同一祖先的繼承外,從榮耀概念出發的幾個概念才是真正的認同核心。這些價值觀同時也被巴特視為是Pathan人習俗的核心機制,通過以它們為核心的行為方式,Pathan人的身份得以建立並維持。

  不僅Pathan人在生計方式上是多樣的,以上的情況也表現出他們在維持自己的族群身份的應對方式上的不同。在多元族群互動的地區,Pathan人會先試著維持身份,同時按照族界的分類標準來看待自己和其他群體;但是在不得不有所改變的情況下,他們可以放棄自己的身份轉而認同於別的群體。在實在沒有替代身份以供選擇的地方,為了避免失敗的恥辱,有些Pathan人也會選擇對族群標準重新解釋或者自己降低評判標準的尺度。在很多情況下,為了趨利避害,改變族群的標籤對於行動者而言是有好處的。Pathan身分認同是建立在特定環境之下的可行的生活模式,因此Pathan人的版圖可以往四處擴展。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伊珊、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