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郁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因為自己對於舞台劇的喜愛,所以會希望將「客家的舞台劇」當做展示的主題作發揮,也就是老一輩阿公阿婆們最愛的傳統「大戲」,露天的棚子,舞台前一排排簡陋輕巧的椅子,一旁許多攤販的叫賣聲,還有撲鼻而來的食物香氣,台上戲子們賣力生動的演出,起承轉合的經典劇情,搭配演員各各的好功夫,博得觀眾們一致叫好的熱烈掌聲。
展示的器物,最基本的就是一套套戲服的華麗演變過程,還有「道具」,從手上拿的、身上披的、戲臺上放的,以及後方的「大背景」;再者,模型製作攤販賣的食物,訴說著辛苦日子裡的單調卻帶著滿滿幸福的零嘴點心;一張張台上、台下、前台、後台的黑白照、編織著忠臣、孝子、烈士、邪不勝正的劇本、得來不易的珍貴影音檔,訪談紀錄轉換成文字,透露著當年的戲子、現今的戲子、當年的觀眾、現今的觀眾,參與歷史、見證興衰,眾人五味雜陳的心情故事。
室內空間安排的部份,照片展示區、一間間隔開的器物展示區、互動遊戲設計、紀念品販賣區、古早味飲食區、特殊紀念合影區(展場還有安排工作人員穿上戲服,裝扮成生旦淨墨丑的角色,到處與遊客互動合影);室外空間安排的部份,兩塊大空間,一塊設計為開放區域,完整呈現「當年熱鬧看大戲,台上台下的盛況」,以現在的科技,舞台上可以以3D的方式播放上演的戲碼,一旁包羅萬象的美食攤販也是不可少的;另外一塊室外舞台空間,邀請客家社團才藝表演,甚至包含現代劇團的戲碼演出,一齣接一齣輪番上場,只有換場,絕無冷場。
透過這活動來參與我們阿公阿婆的童年,體驗歷史,他們那一年的歷史。看含蓄客家的熱情,寧靜農村的熱鬧,我想把客家活潑歡樂繽紛的一面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