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58期 2012/06/01出刊/ 半月刊

 

 

文學與地景

【文/張伊珊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溪水由互通枕齧的兩石間淙淙下注,小潭有兩尺深,水色幽綠,清澈見底。有乖巧的黃哥白,有蟹;蝦伏在潭底,圈套碰著牠,一擺身,躲開了。有時牠傲慢地址抬了抬尾巴,用長得可笑的兩隻螯足小心翼翼地摸摸圈套,或輕輕地捧了下。牠那猜疑狡獪和像智者的冷靜,是足以令人生氣的;牠像在嘲笑人類的愚蠢呢。

  蒼鬱的樹木,像是青色帷帳,從河兩岸垂覆到河面。透過樹葉的深層落下的陽光碎影,在小波漣漪的河面上不安地跳動着,看來已毫無意義。很靜。就是那尖銳吵鬧的鼓吹樂聲,由這裡聽來,也不過有祇蟲鳴的分量罷了。人類在庭上所作的聲響,比起大自然的深沉的靜謐來,畢竟是小而可憐的。」
──鍾理和《笠山農場》第五章

  這是小說中,描寫磨刀河 的段落之一。主人翁之子劉致平,和其好友胡捷雲、劉漢傑等人來到河畔時,深深被眼前磨刀河的美好景緻吸引。

  「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小說在本質上是具有地理學特質的。小說世界由地點與場景、場所與邊界、視角與視野組成。小說裡的人物、敘事者,以及閱讀之際的讀者,都會佔有各式各樣的地方與空間。任何小說都可能展現出一個帶有不同形式的、有時是互相競爭的地理知識的場域,從以感官來認識地方,到以學術上的觀念來理解區域與國族。」
                                         ──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頁58。

  我們經常通過閱讀,或架構或形塑文本中呈現的場景。透過文字,我們感受小說人物所感受的地方與空間,以及所傳遞的情感和情緒。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文學中的地景,或地景中的文學,是賦予地方意義的媒介之一。

磨刀河,現為美濃尖山的水底坪溪。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伊珊、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