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58期 2012/06/01出刊/ 半月刊

 

 

中壢客家的福佬化與竹東的國語化現象

【文/黃文斌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近日,研讀范佐勤(本校客家學院政治經濟研究所)的碩士論文「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象與客家認同之研究」,以語言使用的態度、語言使用的狀況、客家認同等三個主題,探討中壢客家人福佬化的嚴重現象。其研究結果,令人對客語的未來,深感憂心。

  其論文中引述邱昌泰(2005)的研究報告:「中壢、平鎮、龍潭原通行客語,早期不少閩南人遷居此地,都是屬於閩客雙聲帶。但近數十年來,由於工業區開發,外來人口大量移入,世居的客家人反而成為雙聲帶,客語卻明顯退化,在桃竹苗客家地區中,中壢成為福佬化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另,引述劉還月《台灣的客家人》:「除了在政治利益的衝突下,中壢人堅守客家族群的權益外,有關客家的文化、教育……等方面,卻幾近完全棄守。20世紀末的中壢巿,商巿間甚至聽不到一句客家話,大多數的家庭語言也漸被福佬話取代,中壢的客家人卻似乎從來不自覺,一個新的福佬客地區,也許很快在21世紀初成型……」

  以上對客家族群的描寫,可以看出中壢客家族群的兩大問題:
1. 對客語保存狀況每況愈下
2. 客家文化受福佬文化影響愈來愈高

  這也是目前台灣其他客家地區,面臨的共同重大問題,而且就像命運註定一樣,似乎無解。「福佬化現象」、「福佬客」是台灣鄉土調查學者林衡道,於1963年在彰化員林、埔心等鄉鎮,發現以前許多客家人,移入福佬地區數代後,被福佬人完全同化,而提出有關「福佬客」存在的研究報告。據其他學者研究推估,全台各地「福佬客」至少有100萬人以上。

  日據時代曾進行七次「國勢調查」,期間跨越35 年,中壢的客家人口皆倍數於福佬人;2004年的人口普查,南桃園中壢、平鎮、龍潭、楊梅、新屋、觀音的六個巿鎮,原來客家人口仍佔50%以上。何以原先客家人占多數的地區,現在卻相當快速地具有「福佬化現象」呢?其原因歸納如下:
1. 客家人來台時間較福佬人相對較晚,平原及富庶地帶多先被佔,故生存環境較劣,造成日後政治、經濟力量差距過大之原因。
2. 語言使用:位居弱勢的客家人為了生活、求學、就業,被迫學習閩南語,降低自己客家話使用率,漸失客家意識,甚至被同化而不自覺或自覺很好。
3. 基於語言差異,認為客語難懂難學,甚或覺得客語腔調過多,溝通不易,改用福佬、國語較方便。
4. 清代時期多次閩客械鬪皆敗,使得客家人為求自保,不得不隱藏身份。
5. 閩客通婚,使得強勢福佬語在客家地區,更為通行。多數第二、三代就已不會講客家話了。
6. 由於福佬話強力擴張,在公開場合及家庭中,皆極度壓縮客家話被使用機會,導致客家認同出現重大危機,致多數四、五十歲以下年輕人的客語,皆無法傳承。
7. 工業化網路興起後,導致客家意識更形薄弱,族群認同觀念降低,基於現實考量,更少人要學客語了。對於是否要振興客家文化,大部份客家人多持被動或有心無力的態度。

  上述情況,亦同於原代表海陸腔大本營的新竹縣竹東鎮,只是轉變為北京腔的國語了。與福佬政治人物到處強調福佬話完全相反的是──新竹縣的政治人物(兩個原住民鄉除外)雖幾乎全為客家人,但在各種公共場合,卻絕少說客家話,鮮有為傳承客家語言文化而付出;教育界人物更是唯國語是尚。常自詡為客家大縣,卻如此「努力推行國語」,美其名曰尊重族群和諧。上行下效結果,常見兩人明明都是客家人,卻仍以國語為主要交談語言。在多數家庭中,為人父母或祖父母者,因大環境多已國語化,所以對兒孫亦多以國語溝通,因為「怕他們聽不懂,改用國語較方便」。

  看來繼進行中的中壢客家福佬化之後,新竹縣竹東及其他客家鄉鎮的國語化,只是被忽略的一環而已。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伊珊、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