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58期 2012/06/01出刊/ 半月刊

 

 

國家意識與清代臺灣移民社會

【文/陳韻如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研一生)】

 

一、前言
⊙清代文獻對台灣「客家人」和「客莊」的特質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兩種描述,而「義民」既是王朝體制下的一種正式身份。義民信仰還被一些當事者和外來人有意無意地塑造成為客家人群的分類標誌。 

二、在「好訟樂鬥」與「急公好義」之間
⊙清代對來自潮、惠的所謂粵東「客家人」一直保有某種不甚「開化」且「好訟樂鬥」的形象。施琅的所謂「渡臺禁令」理由就是來自潮、惠地方的人群仍有「海盜」的積習。

⊙疑點(1):明末清初的百餘年間,潮、惠地方動蕩,「盜」、「民」不分,稱之為「海盜淵藪」。問題是漳、泉同樣也是「海盜淵藪」,鄭氏父子更是長期活動於漳、泉一帶。施琅是泉州人,對潮、惠人的渡臺禁令是否包含了地緣政治利益方面的考量?

⊙疑點(2):潮、惠人民移居台灣後,在許多官員眼裏,粵東移民組成的「客莊」仍然是可能破壞社會秩序的因素。如「籌臺宗匠」藍鼎元對台彎南部的「客莊」、「客子」的評述:廣東饒平、程鄉、大埔、平遠等縣之人赴台傭雇佃田者,謂之客子。每村落聚居千人或數百人,謂之客莊。客子全無妻室,佃耕行傭,饑來飽去,行兇竊盜,好訟樂鬥,連客莊居民的宗教信仰都被描述成邪教,如康熙《諸羅縣志》記載的「米卦」等。但已有研究指出,康熙《諸羅縣志》、《鳳山縣志》等方志編修時以漳泉人為主,是否難免會對來自粵東的客家人有所歧視?

⊙由「好訟樂鬥」到「急公好義」。朱一貴之亂,由「六堆」的粵籍移民團結鄉社,協助官兵平亂,官府為事件死難「粵民」建「忠義亭」,以後的一百餘年間,戴潮春事件,粵莊居民都以「義民」身份參與協助官兵平亂,為「粵潮客民」贏得了「急公好義」的名聲。

⊙特點:六堆義民的主要功績,在於「誓不從賊」和「連營固守」,目的是在保衛自己的家園。這是整個清代台灣「義民」行動的主要特點。六堆義民包括粵之平遠、鎮平、程鄉、大埔和閩之永定、上杭各縣傳統上講「客家話」的地區,很明顯的「六堆義民」的組成包含了方言群認同的因素,而不完全以省籍劃分的。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伊珊、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